三年级作文入门的几点尝试

三年级作文入门的几点尝试

ID:44812651

大小:2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9

三年级作文入门的几点尝试_第1页
三年级作文入门的几点尝试_第2页
三年级作文入门的几点尝试_第3页
资源描述:

《三年级作文入门的几点尝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三年级学生作文快速入门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那么怎样让

2、三年级学生的作文快速入门呢?我尝试了以下三条途径,效果不错。一、告诉学生说真话就是作文农村的信息交流不通畅,学生的见闻受到限制,难以读到课外读物,加之教学作文的方法不当,所以上作文课,学生就觉得无话可写,更谈不上对作文的兴趣了。面对这种现状,我告诉学生说真话就是作文,效果颇佳。如,教完《课间十分钟》一文后,我刚给同学们分析完场面描写和人物的动作特点,就下课了。等上课铃响,我马上让同学们观察“从上课铃响”到“教师开始上课”这大约1分钟的场景中的人和事,并写下来。结果篇篇形象生动。其中一位同学下课时忘了上厕所,铃一响他

3、着急了,我引导他把自己刚才的“经历”先说出来,而后稍给予指导,再让他写出来。他写道:“‘叮铃铃……’上课铃响了。糟糕!我还没上厕所呢,怎么办?我扭头就向厕所里冲去。啊!正巧与往厕所外边跑的王刚撞个趔趄。也顾不上说声‘对不起’,赶紧往厕所里挤。等我解完手后,来不及系裤子。于是,一边跑一边系裤子。当我气喘吁吁地跑到教室门口喊‘报、报、报告’时,同学们看着我狼狈的样子,哄堂大笑。”这种方法消除了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的想法,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还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二、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

4、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可以在学《石榴》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看关于石榴园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石榴生长过程和景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石榴花的色彩、形态,石榴的形状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加

5、深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描写一种水果的方法。到了正式写作时,再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水果,让他们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观察,就比较容易了。这时,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泽、味道、吃法等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三、教学生学会积累语言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

6、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教学生学会积累语言,才能提高语言的储备量。例如:我布置学生人准备一个阅读笔记本,把词语进行分类(四字成语类、写景类、古诗类、优美句子类等)摘抄到本子上,定期检查,并做到巩固复习。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以运用。不定时的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

7、习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总之,写作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教师必须通过实实在在地教学积累,在作文评价标准不降低的情况下,让学生语言思维得到充分地训练,能力得到实在地提高,学生就能“出口成章,提笔能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