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春夜别友人》教案(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1.1 《春夜别友人》教案(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ID:44891870

大小:122.5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01

1.1 《春夜别友人》教案(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1页
1.1 《春夜别友人》教案(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2页
1.1 《春夜别友人》教案(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3页
资源描述:

《1.1 《春夜别友人》教案(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课题春夜别友人总课时数第节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炼字的技巧。难点:目标1教学参考教材、教参授课方法诵读法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无专用教室无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一.导入:学过哪些写离别的诗句,请学生回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雨霖铃》[宋]柳永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蝶恋花》[宋]晏殊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长亭送别》[元]王实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

2、二使安西》[唐]王维二.知人论世1、作者: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有《陈子昂集》。陈子昂主张改革六朝以来绮靡纤弱的诗风,恢复《诗经》的“风、雅”传统,强调比兴寄托,提倡汉魏风骨。存诗100余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和《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进步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2、背景: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设宴欢送他。席间友

3、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这首离别之作,就从宴会的情景落笔。《春夜别友人》共两首,课本所选的是第一首。 学生回忆学过的离别诗看书注,了解作者及作文背景教学二次备课教学过程设计三、诵读感知1、体裁2、题材3、大意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饯别的厅堂里回忆着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宴席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走在这悠长的洛阳道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会?四、精读品鉴1)首联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对”字写

4、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 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 “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 “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3)最后两句“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道出了什么样的情境?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

5、相聚之感。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4)本诗是一首离别诗,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见教参)五、课堂练习1、对比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两首诗歌有何异同?2、炼字小练习(见学案)六、课外延伸积累陈子昂的其它诗文:《感遇》《登幽州台歌》学生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回答有关问题。逐句赏读,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背诵本诗。比较阅读。课堂练习答案参考1、王诗点明送别的原因;而陈诗分别的缘由没有交代,正因为如此,该诗成为一种最无奈的分别。 2、王诗一

6、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意调爽朗;而陈诗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3、王诗侧重于“送”;陈诗侧重于“别” 4、王诗以抒情为主,陈诗以写景为主。2、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课外作业完成学案教学小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