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六课 有教无类 教案

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六课 有教无类 教案

ID:44893860

大小:11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01

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六课 有教无类 教案_第1页
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六课 有教无类 教案_第2页
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六课 有教无类 教案_第3页
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六课 有教无类 教案_第4页
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六课 有教无类 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六课 有教无类 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有教无类》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难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家,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解题:“无类”指什么?明确: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二、翻译选文,掌握重点词语1、子曰:“

2、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

3、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无类”是指: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二、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所谓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区别,即不因为贫富地、贵践、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孔子这类么说,也这么做。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第2则、【评析】孔子向来认为

4、,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这句孔子的自白,让后人看到,这位万世师表的人物他也是有想法的,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教法。孔子重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所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不聪明,自己又讲的太玄妙。学生会去想啊想,想不出来,就“殆”了,殆是什么意思?危险。学生理解能力足够,就讲授适

5、合他们学的东西,这就是孔子。第3则、【注释】斯,副词,就;诸,之乎;其,表反问。 也,句中语气词;“进之”“退之”使动用法。评析: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4、【注释】旧,过往、过往;以告,应为“以之告” 【注释】至于,去到;之,到;焉,哪里。 【评析】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

6、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因为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问孔子答,这是论语中表现出的孔子主要的教学方式,但是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回答是很谨慎的,“未知,焉得仁?”一方面,说明“仁”的标准是很高的,第二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在弟子的面前是不妄言的。问孔子的人,有学生,也有别人。问的问题,也主要是做官和做人。易中天教授统计了一下,《论语》书中,孔子回答得最多的问题,是政治(包括做官、事君、为政),19次。其次

7、是问对某个人的评价,12次。再次是问仁,9次。又再次是问礼,5次;问孝,3次;问君子,3次;问士,2次。其余,如问友、问知、问明、问达、问行、问好恶、问做人也都可以归入问仁问孝一类。有人问过军事,孔子的回答是他不懂,没学过(《论语·卫灵公》),也有人问过鬼神,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这两个答案,都等于拒绝回答。拒绝回答当然也是回答。答案就是:这些问题我没兴趣。感兴趣的,只有政治学和伦理学。其实即便是问文学,孔门师生也能扯到政治伦理上去。 第5则、【注释】反,类推。整句话省略了主语。评

8、析: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第6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