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原理与创造技法

创造原理与创造技法

ID:44995669

大小:18.05 MB

页数:167页

时间:2019-11-07

创造原理与创造技法_第1页
创造原理与创造技法_第2页
创造原理与创造技法_第3页
创造原理与创造技法_第4页
创造原理与创造技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创造原理与创造技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创造原理与创造技法2010年4月1你们知道可口可乐是从哪儿来的吗?让我告诉你,那是一个药剂铺的老板——约翰.潘伯顿发明的,没想到他店里的一个员工的小错误,竟带给他许多的收入。原来,他们的药剂店里有一种叫“古柯柯拉”的治头痛的药,有一天,这种药没了,但有客人要。有个员工手忙脚乱地把另一种药配上苏打水给了客人,那位客人尝了尝,味道很好。于是再来买,这时潘伯顿来了,气极败坏地问员工是什么药。员工照实说了,潘伯顿想那可不可以做饮料,于是经过许多试验,一种世界著名的饮料——可口可乐,产生在一个小小的药剂铺中。2钢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向法军发动了强大进攻,法军阵地被炸得很厉害。法军厨房里的一

2、个士兵也被拉去战斗。他怕头被石头、弹片砸伤、擦破,就扣上一口铁锅冲了出去。战斗结束后,这位士兵真的没有受伤,阵地上只有他活了下来。一位法国军官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军用钢盔。3味精1908年的春天,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化学教授池田菊苗和朋友们在海边游玩,午间风和日丽,他们就地野炊,煮了一锅加了新鲜海带的混合菜汤,大家吃时也觉得味道不错,一扫而光。回到家里,池田教授按同样的方法煮汤,就是没有放进鲜海带,其味道差多了。他认识到海带中一定有一种特别的物质,扩大来看,海水里也一定有特殊的成分。经过反复化验,他发现海带有鲜味,是里面含有一种名叫谷氨酸钠的物质。池田教授把这一调味物质投放市场,受到民众

3、的青睐,大大提高了菜肴的鲜美味,许多生意人也乐意销售这种产品。池田教授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味精”。如果大批量地生产味精,海带作为原料有时受到限制,况且海带的含量有限。池田教授又找来一些陆地上的物质进行化验,从小麦、大豆中提出谷氨酸钠,这样,味精的来源就丰富了。4高压锅1682年,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们在法籍物理学家丹尼斯·帕平的家里,举行一次不寻常的“科学会餐”。帕平用他发明的“消化锅”在极短的时间里把排骨煮得象肉冻一样,使参加会餐的学会会员惊叹不已。这个“消化锅”就是帕平1679年发明的高压锅。那时的高压锅是生铁制成的,锅盖密不透气,锅内液体的沸点比通常高,食物在120多摄氏度的高压蒸汽

4、下蒸煮,煮食时间可减至平时的四分之一。     然而,高压锅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1807年巴黎人用高压锅烹制瓶装食物时,才受到注意。5热水瓶古罗马人已经知道,双层容器能保暖。在庞贝城的废墟中,人们曾挖出过一个双层容器。现代的热水瓶是苏格兰物理学家杜瓦发明的。1892年,他吩咐玻璃匠柏格吹制一个特殊的玻璃瓶。这是一个双层玻璃容器,两层胆壁都涂上银,然后把两层之间的空气抽掉,形成真空。因为两层胆壁上的银可以防止辐射散热,真空能防止对流和传导散热,所以盛在玻璃瓶里的液体,温度不容易发生变化。     后来,柏格用镍制造外壳,保护易碎的玻璃瓶胆。起初它仅在实验室、医院和探险队中使用,以后在

5、野餐或乘火车时也使用起来。1925年,开始有大众化的廉价塑料热水瓶出售。67标致车8创造:人类从走出原始的洞穴到住进豪华的别墅,从脱下遮丑的树叶到穿上华丽的盛服,从钻木取火到神州7号上天.……哪一项成果不是创造的结晶!哪一个进步不是创造的精华。人类用劳动创造了世界,同时劳动也创造了人类自身。由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创造是神圣而又伟大的,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的一切。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的历史。9几种偏见或误解首先,人们长期以来所崇拜“大人物”的创造。却忽视了普通人的创造其次,人们关心“大人物”在创造发明中所取得的那一部分成果,但是,很少关心他们创造的过

6、程和规律10第三个偏见,看不到他们在刻苦钻研并取得成功的背后隐藏着的创造技巧和创造规津,甚至误认为只要刻苦钻研就一定会很快产生创造性成果。第四个偏见也是最为常见、影响最深刻的偏见,就是人们错误地认为知识越多越能创造,一个人之所以不能创造的原因似乎主要在于知识太少。几种偏见或误解11创造学的诞生前提:技术进步---创造发明进步要求:更快的创造速度和更高的创造效率结果:研究创造原理和技法---创造学的诞生(美国的奥斯本的智力激励法1941)。12第一节——创造学的含义一、创造学的定义二、创造学的原理第二节——创造学的形成和发展一、创造学的产生二、创造学的发展三、创造学在中国第一章导论13第

7、一节创造学的含义一、创造学的定义创造学(creatology):研究人类的创造能力、创造发明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对象:创造能力及创造活动其他研究对象:创造环境及创造人格14第一、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第二、人们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训练而不断被激发出来、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的。二、创造学的原理15第二节创造学的形成和发展一、创造学的产生亚历斯﹒奥斯本(A.F.Osbem)被人们誉为“创造工程之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