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检测(十七)辛亥革命(含解析)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检测(十七)辛亥革命(含解析)

ID:45708769

大小:67.3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16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检测(十七)辛亥革命(含解析)_第1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检测(十七)辛亥革命(含解析)_第2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检测(十七)辛亥革命(含解析)_第3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检测(十七)辛亥革命(含解析)_第4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检测(十七)辛亥革命(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检测(十七)辛亥革命(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时检测(十七)辛亥革命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与20世纪30年代的抗日战争都是近代中国的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结果和影响差别很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欧美列强对中国抵抗态度不同B.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同D.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解析:选D 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结果失败,而其影响并没有深入人心,20世纪30年代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的爱国救亡运动,结果取得了完全胜利,其影响非常大,之所以不同主要是因为前者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举动,而后者则是全民

2、族抗战,所以群众基础是最关键的,故D项正确。2.20世纪初,孙中山在《排外与国际法》一文中指出:“各国交际,未尝不视国力之强弱以为进退,而相与结不对等之约。”这主要表明,孙中山(  )A.具备一定国家主权意识  B.承认中外条约即国际法C.认清了列强的侵略本质D.主张废除不平等的条约解析:选A 材料中孙中山意在使中国强大以建立平等外交,具有一定国家主权意识,故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不对等条约而非国际法,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国家主权意识而非侵略本质,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20世纪初的时代要求,故D项错误。3.(201

3、9·郑州期末)20世纪初《民吁日报》以鲜明的言论表达了对某运动的支持:“自今日以往,凡官吏有查卖我路矿,侮辱我国体者,必号位陈诉于四万万同胞之前,以求裁判焉。凡外人有觊觎我主权,侵削我领土者,必反复开导于四万万同胞之前,以求挽回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有利于强化国人的民权观念和民族意识B.该运动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C.表达了全体中国人强烈的近代国家观念D.该运动结束后官民矛盾得到有效的缓和解析:选A 材料呼吁民众团结起来与官吏和帝国主义斗争,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故B项错

4、误;“全体中国人”,表述绝对,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官民矛盾的变化,故D项错误。4.1912年底,云南都督蔡锷认为,《临时约法》使得临时政府难有作为,如果正式宪法由国会制定,“难保不偏重党见,趋于极端,徒为防制行政首长之条规,致失国家活动之能力”。据此可知蔡锷(  )A.主张修改约法,强调权力制衡B.反对政党政治,巩固革命成果C.主张推动宪政,维护民主共和D.质疑议会民主,增强政府权威解析:选D 材料体现了其对议会式民主和宪政持怀疑态度,故D项正确。5.孟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传统社会,

5、民众一般是很少组成团体来参政的,而在辛亥革命后,工人、商人、妇女等对国事、政事产生了兴趣,他们开始将集会、结社、选举等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辛亥革命(  )A.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B.促进政治参与主体的多元化C.改变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结构D.提高了民众民主政治的素质解析:选B “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不同阶层的人参与政治的积极性,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未进行大规模自下而上的社会经济变革,故C项错误;“他们开始将集会、结社”不是属于政治素质的范畴而仅是政治行为,故D项错误。6.(

6、2019·衡水联考)陈旭麓先生认为,20世纪初的立宪派和革命派是一对矛盾,具有不同一性、对抗性,但另一方面二者互相联结,又具有同一性。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都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反对清政府统治B.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求C.经济基础的不同导致政治主张截然不同D.革命派的主张比立宪派更符合世界潮流解析:选B 立宪派主张继续保持清朝皇帝为代表的清朝统治,而只把它的政权组织形式改变,故A项错误;无论是立宪派还是革命派都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故B项正确;无论是立宪派还是革命派都建立在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基础上,故

7、C项错误;无论是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都符合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故D项错误。7.在学术界,颐和园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其兴建经费与近代海军的关系。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邹容等宣传干将,都将矛头对准颐和园,使得颐和园的建设经费问题成为当时学术研究的重点问题。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根源于(  )A.政治斗争的需要B.民主思想的传播C.近代海军的发展D.甲午战争的失败解析:选A 康梁是维新派身份、邹容是革命派身份,他们都是反对君主专制的斗士,故A项正确;民主思想的传播与康梁、邹容反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根源,故B项错

8、误;题干提及的康梁等人就慈禧太后为筹备60大寿寿宴挪用海军军费,不利于近代海军的发展,故C项错误;甲午战争是人们关注颐和园问题的一个影响因素,但不是根源,故D项错误。8.武昌起义爆发前夕,刘复基、杨洪胜、彭楚藩三位革命党人不幸被捕,在回答清政府官员“为何要造反”的责问时,彭楚藩答称:“庚子之役,仇教仇洋,引起战祸,及至兵临城下,又将汉族良善臣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