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小学数学兴趣课堂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小学数学兴趣课堂

ID:46143324

大小:6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1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小学数学兴趣课堂_第1页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小学数学兴趣课堂_第2页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小学数学兴趣课堂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小学数学兴趣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小学数学兴趣课堂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好数学最直接、最有效的动力。学习兴趣是非智力因索的核心,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强人动因和学习积极性中最活跃的成分。它将直接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成效。本文主耍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以及笔者多年教学经验,针对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小学数学兴趣课堂进行论述,希望能促进小学生数学兴趣的提高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水平。关键词:新课程;构建;小学数学;兴趣课堂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果,一方面是口身的努力,另一方面如杲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会起到更好的效呆!教学屮充

2、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如果能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许多小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严谨无味、繁杂枯燥的学科,这固然有学科特点的客观性。但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尽力挖掘并展示数学的美味于课堂上,以培养、呵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忽略了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就会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厌烦失望,由淡漠到抵触,以致形成学习数学的逆反心理,就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定向上的错误。那么,究竞如何构建小学数学兴趣课堂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呢?笔者总结如下。一、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境在能够支持儿童数学学习的同时,

3、它也应该是现实的。没有现实的情境也就不存在现实的数学现彖了。现实的情境不仅能充分调动不同个体在不同环境屮的不同生活经验,同吋能帮助儿童认识到数学是与生活是相关的,而不是脱离生活实际存在的。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情境,“请你观察你的大腿、小腿以及连接它们的膝盖……请你慢慢地蹲下,慢慢地站起来……你能发现它们的变化吗?”/仔细观察一下剪刀是如何剪东四的?你能发现一些什么?”。这些情境都发生在儿童的生活中,是关于儿童自身的一些情境活动。在这样的情境下产生的数学活动,不仅能充分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到数学与

4、生活的关系,而11冇利于他们从情境问题中获得发现,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探究意识。又如《比的意义》教学吋,我创造性地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首先,我给学生出示了10个大小形状各异的长方形,耍求学生选出门己认为最美的长方形。结果,大部分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样的两个长方形(这两个长方形的长宽Z比均为“黄金分割比”)。正当同学们为彼此之间的不谋而合而倍感费解时,我又不失吋机地引入了如下的数学典故:早在1000多年前,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也曾做过这样的实验。选择的结果与同学们惊人的相似。这时,同学们纷纷产生了以卜•的质疑:究竞是什

5、么原因导致这些长方形被大家公认为是最美的呢?英屮蕴涵怎样的奥秘呢?于是,我趁机引入: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惑,一起走进“比”的世界。就这样,一次有趣的课堂实验,一个简短的科学典故,使得枯燥的数学教学感染上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在这里,数学教学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生动的文化交流,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这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基本素质,我们应该适时的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除数是二位数乘法估算”吋,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先要把两个因数后面的尾数

6、省略,求宙近似数,再佔算。我于是让学生佔算:同学们12人一组去郊游,现在要去买12份肯德基套餐,每份n元,请你帮助算一算大约要带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是100元(10x10=100元),即大约耍带100元钱。此时,有一个学生说:“带100元钱是买不回12份肯徳基套餐的。”大家想想也是,那是不是刚才用的估算方法错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争执中,学生畅谈了口己的想法,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和务实创新的精神。这样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

7、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已不是课木中枯燥而抽象的知识,而是变得很有趣味性和现实性,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让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编题的操作,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课堂练习“树上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还剩儿只?”我先用幻灯演示两个已知条件的图片,同时让学生看图说图意。然后教师提问:谁能给这两个已知条件提个问题?再提问,有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的题是一道什么题?这样很自然地把

8、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应用题。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且通过联想,让学生用学具摆出来。这样借助操作活动,转化为头脑内部的思维活动,借助语言表达,使思维进一步条理化、概括化、精确化,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