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水农业发展历程及趋势

中国节水农业发展历程及趋势

ID:46329610

大小:73.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1-22

中国节水农业发展历程及趋势_第1页
中国节水农业发展历程及趋势_第2页
中国节水农业发展历程及趋势_第3页
中国节水农业发展历程及趋势_第4页
中国节水农业发展历程及趋势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节水农业发展历程及趋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节水农业发展历程及趋势中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300m3,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并且有限的水资源在空间上分布极不均匀,占国土面积60%以上的北方地区拥有的水资源量不足全国总量的20%o正因如此,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旱灾在中国发生的频率最高、危害最大。据邓云特在《中国救荒史》中的统计:自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36年间发生了1035次旱灾,平均约每2年发生1次。新中国成立后也不例外,几乎每年都发生或轻或重的旱灾,而且往往在同一地区连季发生。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2、在漫长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节水农业文明。节水农业是一项以农业节水工程、农业节水技术为核心,以水资源的保护、涵养与科学管理为基础,以提高水利用率、实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系统工程。农业节水工程包括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畦灌、沟灌等,农业节水技术包括抗旱保境的栽培耕作制度、适水种植、集雨灌溉、抗旱育种、水肥耦合、非充分灌溉、灌溉制度优化及合理的轮作和间混套作、化学节水(施用化学覆盖剂、保水剂、抗蒸腾剂等)等。中国古代的节水农业扌畧荒农业在原始社会,人少地多,地无主,当土地

3、连种几年不能再生产出比播种量更多的收成时,就弃耕另辟新的生荒地(生荒制);人类定居后,地有主,不能任意开垦,必须耕种之前曾被耕过、弃荒后得以恢复的土地(熟荒制)。这两种拯荒农业虽属粗放的耕作制度,却能依靠降水的补充,使土壤水分得以恢复,从而起到时空调水的作用。抗旱种植结构黄河中游是我国原始旱农业形成和发展的中心。从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炭化了的黍、稷和油菜等作物的籽粒,说明在7300〜7800年前,所种植的多是比较耐旱的作物。到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才开始发展灌溉农业,但广大农田仍以旱作为主。抗旱育种到

4、了宋代,耕作制度和技术进一步提高,出现了抗旱育种技术,如在江淮、两浙地区引种越南占城早稻。占城稻是早粘稻,性耐旱。广大农民经过长期精心栽培和选育,还创造出许多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新占城稻良种。抗旱耕作技术中国的抗旱耕作技术可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前后的战国时代。当时金属冶炼技术的发明,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抗旱保墻耕作方法。《吕氏春秋》记载了“上田弃亩,下田弃田川”的高旱地种垄沟、低湿地种垄台的防旱涝的种植方式,又指出“稼欲生于塵,而殖于坚”的防旱播种技术,还指出要观察土的颜色,尽量在土壤水分适宜的时候进

5、行播种。汉代奠定了我国北方旱地农业的基础,其基本原则沿用至今。汉代的《氾胜之书》(公元前1世纪)论述了多种作物从种到收整个生产过程的农业技术,提倡精耕细作、间种和混种以及耙、粉、镇压等各种抗旱保士商的技术措施。赵过发明能耐风旱又能多产的'‘代田法”,先把土地开成深广各一尺的田川,田川旁堆成高广各一尺的城。下种时把种子播在田川内,用城上的土和耨除的草培植苗根。盛夏珑土用尽,田川城培平,作物的根既深且固,不畏风旱。氾胜之又发明区田法,把耕地分成方方小区,区与区之间培出土埃。分区的大小、坑内挖土的深浅,根据作物

6、而定,从而做到深翻、保墻、集中施肥浇水,适合于当时北方黄土地带种植旱作物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旱农业耕作技术。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了耕耙糖抗旱保墻、绿肥轮作、用地养地等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技术经验,说明在公元6世纪以前,我国北方防旱保境的生产技术体系已基本形成。唐宋时期发展缓慢,只有南宋《农书》介绍了在旱田“获刈才毕,随即耕治晒暴,加粪壅培,而种豆、麦、蔬菇”的经验。元、明乃至清代,史料对抗旱耕作技术的阐述更为详细。元代《王桢农书》(公元14世纪)则对黄河流域旱作区的农业生产进行了综

7、述。《韩氏直说》在阐明秋耕时,提出了类似浅耕灭茬的措施,详细阐述了秋耕和春播前一系列的耕耙務防旱保境措施。在甘肃、宁夏和青海的一些地区,劳动人民还创造了一种蓄水保境、抗旱稳产增产的特殊覆盖免耕方式一一砂田法。这一方法不仅蓄水保墻,而且能提高地温,促使作物早熟。清末,国外农业技术的引进,对历史悠久的抗旱耕作技术影响不大。直到现代的良种、农具、新农业技术等的引进,才对我国抗旱耕作技术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径流灌溉技术商代,由于井田制的采用,我国已经有了水田灌溉和排水渠道。井田制在西周得以继承和发展,形成了沟血灌

8、溉,犹如现代的灌溉体系。春秋战国时期打破了井田制和沟血灌溉,兴建了大型渠系以适应灌溉的需求。西汉时期,在南方丘陵地区,就已有利用丘陵起伏地修建陂塘蓄水、蓄到一定水量后再引水灌溉的抗旱方式。通过进一步发展,人们把各种大小的陂塘串联起来,将分散的陂塘水源集中起来统筹使用,根据天气的旱涝情况和灌溉用水的多寡,开放一个或几个陂塘,供给整个灌区使用,合理调剂,以达到抗旱灌溉的目的。后汉时兴建的木渠(木里沟)与陂塘相连,到宋朝时已形成渠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