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科学探究”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怎样使“科学探究”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ID:46545648

大小:5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5

怎样使“科学探究”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_第1页
怎样使“科学探究”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_第2页
怎样使“科学探究”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_第3页
怎样使“科学探究”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_第4页
怎样使“科学探究”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_第5页
资源描述:

《怎样使“科学探究”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让“科学探究”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张正太(泰州市高港实验学校江苏泰州225323)内容摘要:在“五严要求”的背景下,怎样使“科学探究”落到实处,本文通过三个课案的教材处理方法、教学设计流程,阐述了科学探究、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关键词:科学探究导学案压强力臂电功《全FI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的H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

2、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但就教学现状而言,老师们普遍感到课时紧教学任务重,科学探究耗时乂多,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因而普遍存在公开课、赛课的场景下,科学探究是精心设计、认真实施、精彩纷呈,当然有些还留有做秀的痕迹;常态课上,知识的建构过程遭冷落,走老路甚至黑板上讲实验.如何使“科学探究”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笔者就自身教学实践,结合三个课案,谈些个人的拙见.在“五严规定”的背景下,欲使“科学探究”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就得在认真钻研教材,准确定位好“三维目标”的前提下,吃透学情,分解“

3、三维目标”,借助“教学案”这一文木材料,将课前自主学习、课示巩固提升的用时总量通盘考虑好;将新课教学的内容与课前自主学习的知识有机的整合好;将科学探究流程精心设计好,力求高效到位.为此,在严格控制好学生的课业负担方面,我们的成功做法是:除免费提供的教材、《补充习题》外,不再冇其它学辅用书.主要学科,学生统一使用体现校木研究成果的“导学案”(老师川“教学案”).将“导学案”上所呈现出的课前自主学习、课后巩固提升的内容通盘考虑,确保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落实到实处.就物理学科而言,冇物理课的当口,“课示巩固

4、提升”的作业量(含选用的教科书、《补充习题》上的习题)与发下去供下节课使用的新“导学案”上的“课前复、预习”栏目的自主学习内容,总量控制在3()分钟以里.如何将新课教学内容与课前自主学习的知识冇机的整合好,笔者的落脚点及整合的总体原则是:科学探究活动,应以学生原冇的知识与技能为出发点,以吃透教材,准确定位并努力达成“三维冃标”为彼岸•整合教学内容通常要向课前延伸•原则上是根据每课时的教学内容,只要不影响探究过程的质量,就可以将一部分内容移至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为课堂探究活动的开展争取到一定的

5、时间.1•优先考虑达成新课学习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必备的知识与技能,使之自然过渡,提高课堂教学的绩效将新课教学内容屮学生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列为课前白主复习的内容,为学生课堂上的探究学习活动扫清障碍,保证课堂教学能面向全体学住•课前自主复习,并非机械式重复,而应精心编制好复习题,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体现出知识的深化巩固,技能的应川提升,尤其耍注重训练学生由IH的知识技能分析推理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绩效.请看案例1:§10」《压强》.本节内容通常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应完成压强的建构并能进行简单

6、的计算;第二课时通常为习题课•笔者侧重谈第一课时的教与学,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压力、压强概念的科学建构上;压力概念,虽在前面学习摩擦时提及,但只是以“信息快递”注入,学生不知其所以然,因而正确理解压力概念又是木节课的难点•为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笔者将压力概念的知识间过渡及理解的内容几乎是放在课前,以一道程序推理题计学生在训练中rtilLl知识猎取新知识.课前口主训练题:在水平、斜而、竖直墙壁上分別放置一物重为0的方形物块(贴在竖直墙壁上的物块受到一水平挤压力幷作用,图略),均处于静止状态.(1)

7、作力的示意图:①用铅笔分别作出放在水平、斜而上物块所受的重力父支持力尸‘;墙壁上物块在水平方向上所受力庄、尸'•②用黑水笔分别作出支撑面MN受到物块的作用力F(作力的示意图吋,注意所作的每一个力的线段长短,并能说出其中的道理).(2)回答:水平面上的物块所受二力的关系是;三个支撑面MN对物块支持力厂‘与物块对MN的作用力厂二力的关系是:斜面上的只G两力的大小关系G.(3)从力的三要素三个方面分析,你认为三图中物块对支撑面MN的作用力F有何共同点?尸的大小与物重&的关系怎样?学生课前完成程序题,上课

8、时先按学习小组相互间纠错、释疑,再集体交流笫(3)问,顺其自然建立压力概念,加深理解压力与重力Z间的区别及联系.这样的程序设计,学生的原冇知识得以深化,学力得以提升,真可谓水到渠成、一举多得.顺便赘述一下,在讨论斜面上的物块,对斜面的压力F打物重G的大小关系吋,是选用一薄木条,上面固定一大祛码,演示木条水平、斜置,让学生观察木条被挤压后变形程度的不同來突破的.这一实验又能自然过渡到对压力作川效果的探究.压强的建构,具体做法是:一是定性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先分学习小组,学生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