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衰落原因探究

天台宗衰落原因探究

ID:46690762

大小:55.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11-26

天台宗衰落原因探究_第1页
天台宗衰落原因探究_第2页
天台宗衰落原因探究_第3页
天台宗衰落原因探究_第4页
天台宗衰落原因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天台宗衰落原因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天台宗衰落原因探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夏金华在中国佛教所有的宗派中,以江南天台山为中心根据地的天台宗是最具代表性的,这是唐宋以来就有的看法①。该宗倡导理论与实践并重——“教观双美”,而口秉教修行,随文立观,从粗显妙,直至最后法身理地,莫不清晰明了,次第演进,普摄群机,极具操作性。相比之下,其它宗派则相形见细,如禅宗尽管修行实践出色,教理阐述略显欠缺;六祖慧能(638-713)一系的南宗禅更以不立文字、直逼“向上一着”为能事。以后虽有“公案”迭岀,但对一般人来说,无异于看“天书”,难得要领。或者多半是随意玩弄机锋公案,以为得道,实质流于口头禅,害人害己。

2、至于密教,由于深含过多的神秘色彩,择器不易,难为汉族地区大多数人所认可。而华严、法相二宗俱以佛学理论的博人精深见长,禅观乂和形不足。华严的源头虽以禅开启,如杜顺(557-640)以禅观Z力,证得“华严三味”而奠定一宗的根基,并撰《华严五教止观》、《华严法界观门》等禅籍,但自智俨(602-668)起,即渐向教理方向拓展,至法藏(643-712),则已集华严教理之大成。玄奘(602-664)精于译事,窥基(632・682)专以探求法相为业,他们皆疏于禅修,以致影响到后学。还有,因囿于琐碎的戒律条文,律宗的劣势也非常明显,既没有行禅方面的显著成就,高深的佛学

3、义理乂与Z缘份有限,所以,其影响历来难以超岀僧伽的范围,故衰落最早,也最快。比较特别的是净土宗,它没有深奥的教义可供“炫耀”,也缺乏严密的宗派传承系统,结构松散,平淡朴实,但却I大I以简单易行的念佛法门为口常功课,契合广大平民阶层的实行,所以赢得的信徒最多,成为我国佛教平民化特征的重耍体现。后来,连一向自视甚高的禅宗也感到压力,不得不借助净土宗的某些教义与做法以充实口己,从而%1唐宋时即有人认为台宗是佛教的正统,其中道宣对智頗的评价最高:“亦时禅望,锋辩所指,靡不倒戈;师匠天廷,劳冠朝列,不可轻矣。”(《续高僧传》卷二十一,《高僧传合集》第284页中,

4、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木,1991)柳宗元也说佛道愈远,并端竟起,唯天台大师为得其说。”唐后期岳州圣安寺有无姓和尚法剑「绍承本统,以顺屮道,凡受教者,不失其宗。”其弟子Z首曰:怀远师。后來,“居长沙安国寺「此后则耒有闻人。(《全唐文》卷587柳宗元《岳州圣安寺无姓和尚碑铭序》)北宋赞宁也盛赞天台,认为“欲识佛法意者,其唯天台Z学乎!”(志磐《佛祖统纪》卷六《四祖天台科者传九《大正藏》第四十九卷,第186页屮)形成“禅净双修”的宗门特色。问题在于,既然与其它宗派比较天台宗有着不町多得的独特优势,因而也是最能代表中国佛教的显著成就,但却为什么其影响力在智者人师

5、短暂的辉煌之后反而不如禅宗、净土宗那样持续兴隆而日趋式微呢?要想弄清天台没落的深层原因,必须从宗派内部因索、外缘条件两个方面的考察入手,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才有可能得出较为客观公正的结论。天台之衰的内在因素从佛教宗派内部演变的历史轨迹来看,天台宗的走下坡路是从智顋(538-597)入灭之后开始的。其中最根本的原I大I是,缺乏大师级的传承人才。关丁•这一点,有智者在石城示寂前写给晋王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605-616)的遗书为证。在这份遗书中,智者一再悲叹,慧命难续,泻瓶乏人。其中说道:欲以先师禅慧授予学人,故滞留陈都,八年弘法。诸来学者,或易悟而早

6、亡,或随分而自益,无兼他之才,空延教化,略成断种。自行前缺,利物次虚,再负先师百金之寄。……而年既西夕,恒惜妙道,思值明时,愿逢外护。初蒙四事,既励朽年。师与学徒四十,余僧三百许,日于江都行道,亦复开怀,待来问者。倘逢易悟,用达王恩,而不见一人求禅求慧,与物无缘,顿至于此!谬当信施,化导无功。……又作是念,此处无缘,余方或有先因。荆潭之愿,愿报地恩,大王弘慈,需然垂许。于湘潭功德,粗展微心,虽结缘者众,孰堪委业!初谓缘者不来,今则往求不得。……于荆州法集,听众一千余僧,学禅三百,州司惶虑,谓乖国式,岂可聚众,用恼官人?故朝同云合,暮如雨散,设有善萌,不

7、获增长,不能和谐得所。……复许东归,而吴会之僧咸欣听学。山间虚乏,不可聚众,束心待出,访求法门。暮年衰弱,许当开化。今出期既断,法缘亦绝。在山两夏,专治玄义;进解经文,至佛道品。为三十一卷。将身不慎,遂动热渴。一百余日,竞疾治改。际此夏末,虑有追呼,束装待期。去月十七日,使人至山,止留一宿,遽比荧光,早希进路,行过知岭;次至石城,气疾兼笃,不能复前。……①灌顶《国清百录》卷三,《大正藏》第四十六卷,第809页下-810页中,台湾佛陀教冇基金会印赠本,1989。由上可见,智者将自己如何寻找传法人才而未能如愿的前后经过,以及受托撰述《维摩诘经玄义》和应召仓

8、促起程以致病情转笃的状况描述得极为详尽,其凄苦无奈Z情,洋溢于字里行间,催人泪下。其如此表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