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網絡新聞跟帖中的反饋機制

探析網絡新聞跟帖中的反饋機制

ID:46703815

大小:6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6

探析網絡新聞跟帖中的反饋機制_第1页
探析網絡新聞跟帖中的反饋機制_第2页
探析網絡新聞跟帖中的反饋機制_第3页
探析網絡新聞跟帖中的反饋機制_第4页
探析網絡新聞跟帖中的反饋機制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析網絡新聞跟帖中的反饋機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析網絡新聞跟帖中的反饋機制【摘要】本文從網絡新聞跟帖、網絡新聞跟帖反饋機制、反饋機制的比較優勢和運用等幾個方面,探析網絡新聞跟帖的反饋機制【關鍵詞】網絡新聞跟帖反饋機制優勢3月160,《南方都市報》報道瞭網友爭相在網上公佈財產為公仆做榜樣的新聞,網友“天乙"號召老百姓們公佈自己的財產,以回應某省高官''為什麼不公佈老百姓財產”的質問,同時配發瞭鄭飓的漫畫《脫吧!到你瞭!》。①這幅時事漫畫一經發佈迅速走紅網絡,一再被網民高高頂起,它被4000多個網站轉載,其中凱迪的帖子9天時間裡點擊超過78萬,回帖已經過千頁,跟帖1.6萬

2、人次,引發網絡跟帖的狂潮這幅時事漫畫的走紅,得益於網絡跟帖在形式上的突破。對於官員財產申報,對於某高官的荒謬質問,傳統的諸如新聞報道、時事評論等民意表達方式,都不遺餘力地給予帶有傾向性的反饋。網絡跟帖和傳統媒體的介入能夠產生較快的反饋,能夠使民意表達得豐富和多元化,提升媒體在傳播中的表達能力和表達效果,發揮傳播輿論監督功能一、網絡新聞跟帖與網絡新聞跟帖反饋網絡新聞跟帖是指在網絡新聞之後,受眾在網上留下的網絡跟帖,是受眾閱讀過新聞後所感所想的自然流露,是受眾接受新聞後心理反應的外在表現或情感的宣泄,是有別於傳統媒體的評論、編

3、者按等媒體觀點,是受眾的個人表達和民情民意的體現。跟帖可長可短,少則一個詞,多則上千字,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同時它與網絡新聞關系十分密切,是不能脫離新聞而獨立存在的傳播學上的反饋是指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受傳者對收到的信息所作的反應,獲得反饋訊息是傳播者的意圖和目的,發出反饋是受傳者能動性的體現。它主要是指控制系統把信息輸出後,信息作用的結果又返回控制系統,而信息在往返不斷的循環過程中,不斷修改自己的內容,實現自己的控制從傳播學反饋理論的角度來看網絡新聞的跟帖,就是網站作為傳播者,以一定的形式,比如文字、片視頻等,將新聞呈現給

4、受眾,受眾在接受新聞後再將自己對新聞的感受外在化地表現出來,以跟帖的形式展現給廣大的網絡受眾,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反饋給傳播者。②網絡新聞跟帖為受眾提供一個交流批評的場所,使受眾能直接參與新聞報道,自由方便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觀點,從而實現傳受雙方的溝通與交流某條新聞點擊瀏覽次數的多少固然可以說明其受關註的程度和事件本身所帶來的影響力,但是,它遠不如跟帖這種形式反饋的直觀迅速。因為點擊次數的多少隻能說明受眾曾經關註過這條新聞,但並不能代表受眾確實完整詳細地看過這條新聞,受眾有可能是隨意地點擊瞭一下,根本就沒看,或者由於是對標題感

5、興趣,但在打開新聞頁面後掃上兩眼卻發現沒意思又迅速關閉瞭頁面。而網絡跟帖就不一樣,它說明受眾讀瞭新聞甚至深讀瞭新聞。因為,如果受眾沒有仔細閱讀過新聞是難以有自己想法和意見的這樣,網站的傳播者就可以根據受眾的跟帖多少,清楚地瞭解到受眾對某條甚至某類新聞的閱讀程度,經認真分析研究後,不斷地對新聞機構作出相應的調整,使之更符合受傳者的需要,從而不斷地加強傳播效果和贏得更多的點擊率。同時反饋給傳統媒體與網絡,促使媒體對該新聞繼續跟蹤報道,跟帖繼續發揮作用進行討論,集民意和智慧為政府解決問題提供一定的方向二、網絡新聞跟帖與傳統傳播方

6、式反饋的比較優勢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著名傳播學者韋伯就曾經預言過,現行的點對面的大眾傳播方式將會被一種新的點對點的傳播方式所取代。他指出:“革命的信息時代的一個趨勢是更多關註點對點而不是點對面的傳播和個人越來越大的使用媒介的能力而不是被媒介所利用。”現在隨著多媒體電腦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日益普及,韋伯的預言正逐漸變成現實,人類正在實現由大眾傳播時代向網絡傳播時代的飛躍。過去那種“大媒介小個人”的時代似乎正近乎終結,傳播權也不再被高度壟斷而是日益分散,新的活動媒介可以使一個普通人成為一個出版傢向全世界發佈信息,網絡新聞跟帖就

7、是這樣一種有別於傳統傳播反饋機制的新模式與傳統的大眾傳播方式相比,網絡新聞跟帖最大的特點和優勢就是其充分自由的反饋機制以及傳播者與受眾之間關系的改變和“距離感”的消失。大眾傳播中的薄弱環節是反饋。媒介居於整個傳播活動的中心,信息是由點到面傳播的,隻能使用單向聯系的技術,這樣使受眾對傳播者幾乎沒有充分的反饋機會,有反饋也會是很慢的。而依托於網絡傳輸的網絡新聞跟帖,反饋是及時而充分的,傳輸者與受眾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理想的“平衡一一互換”模式,原來橫亙在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社會距離消失瞭,不同階層的人們,隻要進入互聯網絡就可以進行平

8、等的對話和交流。換句話說,網絡新聞傳播似乎沒有絕對控制中心,受眾可以隨意發佈信息,相互交流溝通。他們既是受眾,又是傳播者,既取又予。一切都由網絡上的裝置或程序進行調飾,這樣傳播者和受眾的角色也不是固定的,而是相互交替、相互轉化的,網絡傳播交互性使得公眾在發出信息後能夠得到即時反饋網絡媒體這種與生俱來的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