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中樂伎形式的研究

敦煌壁畫中樂伎形式的研究

ID:46710805

大小:7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7

敦煌壁畫中樂伎形式的研究_第1页
敦煌壁畫中樂伎形式的研究_第2页
敦煌壁畫中樂伎形式的研究_第3页
敦煌壁畫中樂伎形式的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敦煌壁畫中樂伎形式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敦煌壁畫中樂伎形式的研究分類號:J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190-01摘要:敦煌石窟共有五百多個洞窟,其中有樂伎的洞窟就達二百六十多個。本文通過對敦煌樂伎分類與研究,來展示斑爛多姿的敦煌樂伎的含義,同時希望從不同的角度對敦煌的壁畫有更多的瞭解關鍵詞:敦煌壁畫樂伎特征敦煌位於甘肅省,中國的國傢歷史文化名域。敦煌位於絲綢之路上,曾經擁有繁榮昌盛的商貿活動。以“敦煌壁畫”、“敦煌石窟”而聞名音樂舞蹈界的研究者,把敦煌壁畫中以演奏樂器為主的人物稱之為敦煌樂伎。在敦煌壁畫中,保留著我國古代大量的音樂、舞蹈的圖像。這些圖便是通

2、過不同的樂伎,在各種各樣的場合,表現瞭各種舞蹈音樂內容。不同的樂伎,出現在壁畫的各種角落,生動形象的表現出一幅古代樂舞活動的場景。樂伎分為不同的身份、地位天宮樂伎(緊那羅)。以佛經為依據,凡佛國之上,所有從事樂舞活動的神、菩薩,都能稱為天宮樂伎。而在敦煌壁畫中稱Illi為天宮樂伎的是指窟頂與四壁交屆、環窟周圍,呈現為圓宮❷城門洞形。每個洞中的奏樂或舞蹈的天人稱為天宮樂伎。其造型生動、淳樸,沒有固定姿勢。其形象多為男性,輪廓分明,眉毛連成一線,束髻,上半身赤裸或著袈裟,或系裙披巾,服飾有西域特征。天宮樂伎的姿態各異,有持各種樂器,有持花,有身體扭動呈歌舞狀

3、。天宮樂伎是早期敦煌的一種固定模式,從北至北魏、西魏到西周,再延續到隋代,而後,這種模式漸漸消失,被飛天取代之飛天樂伎敦煌的飛天,可以稱為是世界美術史上的奇葩,它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延續和發展,它的數量、特點、構思等在世界上是無與倫比的。廣義的說,是對佛祖的供獻、禮贊、散花和歌舞,飛天成分包括為佛奉獻的供養天人和神等。飛天的主要工作是散花,為佛持樂器,奉獻供寶。飛天在壁畫中無情節可言,隻是具有裝飾作用化生樂伎。化生此詞佛教術語,化生為四生之一。四生者講人有四生,一為胎生,二為卵生,三為濕聲,四為化生,化生之人無所依托,借業力出現。"化”與“花”“華”同音同義

4、,化亦花。傳說中佛便生於蓮花之中。化生樂伎可分為兩種,一為化生童子樂伎,一為化生菩薩樂伎。化生樂伎在壁畫中表現的最為生動,凡是在蓮花之上的樂伎都可稱之化生樂伎。化生樂伎,在洞窟中一般分佈在:佛籠內外,站或坐在蓮花上的菩薩或童子,手持不同的樂器,多為童子伎。或在人字坡兩坡,多為男性,有著西域的特征,蓮花簡潔概括,僅用綠色或者黑色畫一圈或相連的五六個圓點或瓜子形點,具有象征意義護法神樂伎。護法神,即持佛法的神,它是佛國的警衛,凡護法神中持樂器或舞者,稱為護法神樂伎。有天王樂伎、金剛樂伎和藥叉樂伎三種數種。天王,原來是印度神話中的神,後來被佛教沿用。天王所持煩

5、人琵琶,並不為奏樂,實則為法器,但是其確實也是樂器,為分類勉強列入為樂器;金剛為佛的侍從力士,也就是護法神,因手持金剛杵得名;藥叉也成為夜叉,是佛世界的護法神。據說他們地位卑賤相貌醜陋,但也可跳舞奏樂。藥叉樂伎繪於墻壁最下層,與天宮樂伎上下呼應,形成強烈對比伽陵鳥樂伎。在壁畫中,鳥身人首的,身體類似於仙鶴,雙腿細長,翅膀張開,頭為戴冠菩薩或童子形象。這種鳥身人首的形象,在壁畫中稱為伽陵頻伽鳥,其中有作舞者或手持樂器的稱為伽陵鳥樂伎。伽陵鳥大多出現在佛下方或在佛左右,在壁畫兩邊,通常對稱。在印度,伽陵頻伽鳥指的是美音鳥,傳說伽陵鳥聲音美妙婉轉,當年釋迦牟尼

6、在修行時,伽陵鳥圍繞其周妙音天摩擬其聲,奏“伽陵頻曲”,成為瞭“臨邑八樂”之一。於是作為佛教典范,凡是繪制佛教的場面,都繪有伽陵鳥樂伎,更加烘托出天國的極樂與神祕經變畫樂伎。經變畫也稱之為變相,即將佛經文字轉化為形。經變畫都是整體的,佛在中央,弟子侍從擁簇左右,或者還有天王、神將等。經變中繪出的樂隊形象分為:脅侍菩薩樂伎、文舒、普賢經變樂伎、故事畫樂伎和禮佛樂伎樂伎人。在壁畫中,所有描繪人間的音樂活動,其奏樂作舞者都是樂伎人。它直接反映社會的音樂生活,客觀的反映出民間世俗音樂,比較現實出行圖樂伎。其為有權勢的窟主為自己樹碑立傳而繪制宴飲圖樂伎。一長桌,兩

7、側坐人,舞技伴奏觀賞總的來說,敦煌是古代中西的一個重要交通通道,所以壁畫裡顯示的具有明顯的多元文化的痕跡,既有佛教發源地印度舞蹈痕跡,也有北朝的鮮卑拓拔族濃厚的民族特征。由於中原文化的進入,有許多舞蹈形象又有中原舞風,而且越來越濃厚。敦煌壁畫中所繪的樂伎,均出自佛經典故,分屬為天界和人界,即“伎樂天”和“伎樂人”。在天上演奏起舞的成為:伎樂天“在世俗中跳舞奏樂的成為”伎樂人。上述所說的樂伎的不同形式,從表面上看,平淡無奇,但一經深思,就會發現其中的深意。通過一幅幅壯麗的樂伎陣容,觀賞千姿百態的樂伎散發著芬芳,它們像一個個歷史的見證人,向人們訴說著歷史的變

8、遷和它們的身世以及古老的音樂文化藝術狀況參考文獻:[1]鄭汝中著.敦煌壁畫樂舞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