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当前中学德育教育

浅论当前中学德育教育

ID:46744209

大小:5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7

浅论当前中学德育教育_第1页
浅论当前中学德育教育_第2页
浅论当前中学德育教育_第3页
浅论当前中学德育教育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论当前中学德育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当前中学德育教育浅论当前中学德育教育《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要修身而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说,德贯穿了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在提倡一个德字,有德无德也成为评价一个人的根本标准,德育,也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重点。时至今日,我们看到,整个社会对德育也是愈加重视,上至“以德治国”,下至建立“诚信社会”。但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作为教育的主要机构,学校,却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渐渐地降低了它德育的功能。学生整日埋首于考试,专注于学习成绩。于是,一系列问题出现了,小到一部分学生德性缺

2、失,缺乏正义感,诚信意识,不懂得友爱、孝顺'谦让,大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不仅不利于个人的成长,也危害到整个社会。现实在拷问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影响下,如何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工作呢?结合教育实践,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增强学生的道德耻感朱熹曾说:“耻便是羞恶之心”,“耻感是羞于为恶之心”,它是一种对不道德行为的拒斥,“因羞而不为”。如果学生都能够有较强的道德羞耻感,即使他们不能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但至少也能做到”不以恶小而为之“。那么,学生即使不能被培养成大善的道德圣人,但他们也不会成为让别人所不齿的人,这便是学校德育

3、的成功。纵观古今社会,许多人道德上的沦落,正是由于他们对不道德行为地漠视,内心耻感的泯灭而造成的。学校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耻感,但在具体教育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一方面要引发学生的耻感意识,另一方面也要避免给学生带来情感的伤害,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二强化学生的声誉意识一个人如果有很强的声誉意识,那他就会像鸟儿爱护自己的羽毛一样,爱惜自己的名誉,不让自己的羽毛粘上污点。他会洁身自好,着力于自己人格的提升,努力做一个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的人,从而为自己赢得更好的声誉。遗憾的是,现今学校里学生的声誉似乎太多的与他们的学习成绩挂钩。所谓好学生之

4、好,差学生之差,这好坏的声誉都是由成绩而定,这其实是对学生的一个误导。强化学生的声誉意识,首先就得改变这种不当的评价标准,提升道德在学生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建立一个正确的评价体系。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起他们自己的道德榜样,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并要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崇善道德,珍惜声誉的风尚,是学生从对自身良好声誉的需求中去做一个真正的道德高尚的人,从而最终实现德育的功能。三强化德育的社会教育,把德育融于日常生活中,做到“见缝插针”。社会教育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有计划,由组织的施以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现在,学校的社会教育,主要就是一种社会教育。但目前存在

5、一种误区,认为这种教育,无非就是通过一个讲座,几次活动,多个讲话来进行。其实,这是对社会教育的一种误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教育的强度与广度,削弱了社会教育在德育中的功效。真正的德育,应是融于生活之中。就学校的德育而言,它是融于教师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课堂上的一个活动,假日街头的一个偶遇。曾听见一个老师讲了他的一个德育故事,他曾经在边疆地区任教,并当过一段时间的班主任。那时,班上有两个少数民族学生,一男一女,经常在课堂上做一些过于亲密的动作,影响很不好,可任老师同学怎么提意见,这两同学都还是我行我素。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个老师和那个女生两人坐在一

6、块聊天,聊着聊着就谈到了放羊。女孩谈到放羊,兴高采烈。老师便问她,你放羊时有没有顺便看看书,做做功课啊?女孩不假思索地回到“那哪能呢,放羊时看书,那羊还不全都跑了?”老师听了,恍然大悟,忙不迭的点头,立马又追问道:“那你上课时怎能做到一边听老师讲课,一边与男同学谈笑呢?”女孩一下子愣住了,脸也红了。自那次聊天以后,课堂上,任男孩怎么逗她,女孩都不再像从前那样一心二用了。正是这位老师见缝插针式的教育,使得一个原本久拖未决的棘手问题顺利解决了。所以,德育,作为一个塑造人人格的教育,应当融于日常生活之中,见缝插针,像绵绵春雨一样,于“润物细无声”中见效

7、。四德育最终要落脚于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德育最终就是要促进教育对象提高自我认识,从而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控制。德育经过社会教育,只有通过最后的自我教育,从能发挥作用,也即是古人所说的“修身为本”。在德育的自我教育中,关键是能让学生做到“慎独”,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做到自觉遵守道德的各项要求。做到“慎独”的人,道德不再是外在强加的规范,而是心中的自我律令。这是道德人格成熟的标志,也是德育的最高目标。现今,一些学校试行无人监考,就是对学生”慎独“的一个考验。学生在无老师监考的情况下,仍然

8、能遵守考场纪律,遵守诚信,信守心中的道德律令,这才是真正做到了公平,正义。推此及彼,如果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许多事情上,都能做到“慎独”,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