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鉴尝基础

瓷器鉴尝基础

ID:46769990

大小:5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7

瓷器鉴尝基础_第1页
瓷器鉴尝基础_第2页
瓷器鉴尝基础_第3页
瓷器鉴尝基础_第4页
资源描述:

《瓷器鉴尝基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漫谈瓷器的鉴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越来越好,文化修养已成为一种紧迫的需求。中国收藏家协会估计,全国收藏爱好者有7000万,再加上国外拍卖市场的推波助澜,文化收藏品的价格扶摇直上,媒体再渲染传播,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文物就是财富己成为共识,于是文物鉴定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谁在鉴定,用什么标准鉴定,用什么态度去鉴定,什么鉴定具有合法性、科学性、准确性,则成为问题的关键……(-)文物鉴定是一种科学因为这是研究与揭示历史文物特征、掌握其发展规律并用以达到正确断代的目的的科学。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没能进行科学总结,使它停

2、留在“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性阶段,而缺乏理论化,因此,现在讲文物鉴定,就必然会感到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O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大量的鉴定实践中,经过研究归纳,使其成为科学的“鉴证”,并将这些从实际鉴定屮总结岀来的“鉴证”提高到理论上,并运用于实践中,不断提高鉴定水平。(二)瓷器鉴定的内容与吋代依据瓷器的鉴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瓷器鉴定的年代即烧造年代,二是瓷器鉴定的窑口即烧造的地点。元代以前瓷器的鉴定重点是在断代和断窑口,明清瓷器鉴定重点在断代,不在于断窑口,明清准确断代分期,官窑不须断代,主要是分期辩伪。鉴定的方法

3、和步骤:首先断新I口,再断年代及窑口。一看造型,二看胎,三看釉,四看装烧工艺,五看装饰和纹饰。(三)瓷器鉴定应具备的条件1、瓷器发展史的知识。中国古陶瓷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东汉以前为原始青瓷阶段。东汉开始才出现真止的青瓷。三国至南北朝是青瓷的发展阶段。隋、唐、五代出现真正的白瓷且出现“南青、北白”发展阶段。宋代出现“官窑”的建立与“民窑”的人发展即“百花齐放、百家争艳”的吋代。元代是中国制瓷业中心的南移。即景徳镇成为后起之秀独占鳌头。明清是景徳镇瓷器生产的鼎盛时期。2、瓷器烧造的工艺知识窑炉: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是在平地上堆烧没

4、有窑炉Z说。从夏商开始出现窑炉,就是从地挖穴为窑称之为穴窑。穴窑分两种竖穴窑和横穴窑。北方一般多为馒头窑,南方一般多为龙窑。一定结构的窑炉烧出一定品质的陶瓷。窑具:除民窑炉以外,窑具也是烧瓷技术高低的重要表现。窑具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发展。窑具包括有支具和保护坯体不受火刺的匣钵两大类。其特点是:(1)商周时期原始青瓷没有窑具,故器物底部没有烧结。(2)战国吋期原始青瓷(垫饼支柱)底部能得到高温而烧结。(3)两汉时期不同窑具大量产生,底部能得到高温而烧结。(4)三国至南北朝为了增加产量,减少窑位开始出现叠烧法,支具垫烧痕。(5

5、)隋代出现了使器物不直接受到窑火刺的匣钵。先将坯体叠置起来放入筒状的匣钵内,釉面出现光洁滋润,釉面干净。以上几种装烧法器内大部分有支烧痕(6)唐代开始出现“一匣一器”的“漏斗状”装烧方法,除底足部分无釉外,其余全部有釉。不仅器内无支钉烧痕,且釉面更加明亮润泽。(7)宋代除大量采用“一匣一器”的“漏斗状”装烧方法外,在北宋初期定窑发明了“一匣多器支圈仰烧法”,北宋中后期出现了“一匣多器支圈覆烧法”,器口会有无釉现象,故称之为“芒口”(8)金元以后又从支圈覆烧法改为叠烧法,烧成的碗内心留有一涩圈。陶瓷器的成型包括手制成型和轮制成

6、型两类,东汉以前即原始青瓷时期采用泥条盘筑法;三国至南北朝轮制拉坯成型普遍采用;唐宋时期的陶瓷成型绝大多数是手拉坯成型;北宋中期模印加修坯的方法也很流行,即碗、盘的内面多采用模印,脱模后待坯体干燥到一定程度时再旋修外形;金元时期人量采用模制成型。拉坯成型呈同心圆旋纹(机器纹),印坯成型吋内有不规则持旋转痕迹,利坯成型呈利刀破锋造成的同心圆旋纹。利坯成型不需要用多节工艺。元、明时期多用拉坯成型和印坯成型工艺,且有多接工艺现象。由于窑炉的技术在不断高由生产陶的800度左右温度搞高到生产瓷的1300左右。窑炉中的烧成气氛不外有三种

7、:一种是氧化气氛,二种是还原气氛,三种是氧化气氛+还原气氛。各种烧成气氛表现出不同的釉面o一是胎、釉中的铁和氧高度结合形成高价的三氧化二铁。釉面呈黄色、褐色和红色。二是火焰中的氧不足,把胎、釉中的氧化铁夺去一部分形成底价的氧化亚铁。釉面呈青色。故青瓷就是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如果胎、釉中铁的含量很少且又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就成了青口瓷或口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