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层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研究综述:评论与展望

管理层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研究综述:评论与展望

ID:46789092

大小:6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7

上传者:U-7604
管理层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研究综述:评论与展望_第1页
管理层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研究综述:评论与展望_第2页
管理层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研究综述:评论与展望_第3页
管理层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研究综述:评论与展望_第4页
资源描述:

《管理层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研究综述:评论与展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管理层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研究综述:评论与展望摘要主要从现金薪酬和股权激励两方面对管理层的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该研究日前存在的问题及将来发展的方向。关键词薪酬激励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一、引言上市公司高层的薪酬激励是公司治理中一个核心问题。基于公司经营业绩指标制定薪酬方案是薪酬激励的前提条件,但这种制定方法往往会导致公司管理层利用所掌握的优势信息通过盈余管理对公司的短期经营业绩进行修改和操纵,损害公司长期利益。上市公司在制定薪酬契约过程中,股东往往是以管理层的经营业绩(净利润)为评价标准,因此,公司管理层在其可选择的范围内利用会计政策选择的弹性,对盈余进行操纵,使经营业绩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求。二、基于现金薪酬与盈余管理的综述Healy(1985)研究了从1930—1980年中之以当期净利润为标准制定薪酬契约的94家公司。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净利润低于盈余下限,管理层有动机进一步降低净利润,以期在未来的期间内获得较高的盈余;如果净利润高于盈余上限,管理层同样有动机降低本期净利润,因为再高的净利润也无法获得比最高收益还要高的收入;如果净利润处于高低盈余界限之间,管理层有动机提高净利润以期获得更高的薪酬。后来,其他学者将 研究重点放在由于现金薪酬引起的应计项目操纵行为上。McNichols和Wilson(1988)样本公司的盈利情况和坏账准备中操纵性部分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盈利情况特别好和盈利情况特别差时,操纵性坏账准备计提较多,而处于上下限之间的盈余情况下,操纵性坏账准备较少。王跃堂(2000)对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及其经济动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决定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是证券市场的监管政策、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经营水平以及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王克敏、王志超(2007)从高管控制权和盈余管理角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管报酬与盈余管理正相关,当总经理来自控股股东单位或兼任董事长时,高管控制权的增加提高了高管报酬水平,但却降低了高管报酬诱发盈余管理的程度。李增福、董志强、连玉君(2011)以我国所得税改革为背景,从真实活动操纵的角度研究了管理层薪酬与盈余操纵的关系。研究表明管理层薪酬对负向的应计项目操控冇负效应,对正向的应计项目操控和真实活动操控均具冇显著的正效应,从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操控两个方面证实了薪酬契约假说。三、基于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考察公司对管理层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但是得出的结论却不尽一致。Gao和Shrieves(2002)发现持有股票期权的管理者具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持有限制性股票和长期激励计划的管理者不具备盈余管理的动机。Peng(2008)以美国上市公司发生股东集体诉讼作为盈余管理的替代变量,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管理层 股权激励与公司集体诉讼案件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由此说明,上市公司管理层会考虑自身的股权薪酬而进行盈余管理。肖淑芳等(2009)研究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公告曰前经理人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股权激励计划公告日前,经理人通过操纵“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了向下的盈余管理,公告日后盈余管理存在反转现象;但是没有证据表明经理人在股权激励计划公告日前通过操纵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李春景和李萍(2009)对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制度刺激了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而马会起(2012)认为股权激励在抑制上市公司管理层为增加自身效用而进行盈余管理方面失效,管理层的持股比例低或股权激励不足并不是其失效的主要原因。干腔道等(2010)认为在我国实施经营者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其当前的应计利润较当前的现金净流量对当前的股票价格的影响程度大。经营者通过操纵盈余(应计利润)就可以对股票价格施加较大的影响。四、结论与展望本文总体上依旧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第一,国内关于现金薪酬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文献数量比较少,口大多数文献不是直接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未来研究的焦点可以集中于现金薪酬对盈余管理的直接影响。第二,我国冇关此问题的研究缺少结合屮国的实际背景,并且忽略了屮国上市公司治理中存在的其他非薪酬因素。某些非薪酬因素可以通过影响薪酬而使管理层产生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且非薪酬因素难以观察和度量。未 來的研究可以将焦点集中于非薪酬因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上。第三,以前的対于该问题的研究过于简单化,仅仅足假设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忽略了在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着第三变量的中介作用。未來的研究方向可研究第三变量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参考文献:[1]王跃堂•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一一基于沪深股市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0,(12):68-70.[2]王克敏,王志超•高管控制权、报酬与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7):37-45.[3]肖淑芳,张晨宇,张超,轩然•股权激励计划公告前的盈余管理一—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9,(12):70-89.[4]r-胜道,胡建平,马会起•基于经营者股权激励的盈余管理与股价操纵相关性研究一一來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财会通讯,2010,(6):89-90.[5]McNicholsM.andG.P.Wilson.EvidenceofEarningsManagementfromtheProvisionforBadDebts.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88.[6]GaoP.andR・Shrieves.Earningsmanagementandexecutivecompensation:acaseofoverdoseofoptionandunderdoseofsalary?.WorkingPaper,200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