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狐尾草丛生芽诱导研究fd

青狐尾草丛生芽诱导研究fd

ID:46838397

大小:6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8

青狐尾草丛生芽诱导研究fd_第1页
青狐尾草丛生芽诱导研究fd_第2页
青狐尾草丛生芽诱导研究fd_第3页
青狐尾草丛生芽诱导研究fd_第4页
资源描述:

《青狐尾草丛生芽诱导研究fd》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青狐尾草丛生芽诱导研究摘要将青狐尾草作为研究c4光合作用的模式植物,其转化体系还不成熟。由成熟种了胚诱导的愈伤组织再生获得植株效率较低,该试验对比含有不同浓度的6-ba和2,4-d诱导培养基对青狐尾草的从生芽诱导效果,结果表明:改良后的ms培养基并添加6-ba2mg/1和2,4-d0.5mg/1组成的诱导培养基效果较好。因此,为青狐尾草的遗传转化寻找到一种比较好的转化对象。关键词青狐尾草;丛生芽;6-ba;2,4-d;诱导培养基中图分类号q9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22-0153-01青狐尾草是nadp-me型的c4植物,为单了叶植物[1

2、],是研究c4光合作用方面具有较大潜能的模式植物[2]。但在单子叶植物的遗传转化中,利用组织培养获得再生植株效率很低。因此,该试验探索了丛生芽的诱导浓度。1材料与方法1.1种了的灭菌及播种用次氯酸钠溶液灭菌后,将种子稍稍晾干,用药匙均匀撒在ms基本培养基上。1.2外植体获得将培养皿放在培养箱中置于(23±2)°C、黑暗条件下萌发。3~4d后种子开始萌发,在胚轴生长到0・5~2・0cm吋,切取幼苗的芽尖放在诱导培养基上诱导从生芽。根据姜素云等黑麦草丛生芽的培养方法[3],设置了含有不同浓度6-ba和2,4-d的诱导培养基(表1)。ms基本培养基选用康奈尔大学burtnell

3、实验室培养青狐尾草愈伤组织的ms基木培养基配方。1.3培养条件培养的条件为:18h时光照,6h黑暗;光照强度为600^800lx;温度(23±2)°C。2周后形成丛生芽块,可看到明显膨大的叶鞘。将叶鞘和幼叶剥离丛生芽块,计算丛生芽的芽原基数及芽尖数。2结果与分析播种在基本培养基上的青狐尾草种子暗培养旷5d后,大部分开始萌发。在黑暗条件下,下胚轴伸长较快,在芽轴长度小于2cm吋将0.5mm的芽尖切下摆放在诱导培养基上,每皿可摆放25个芽尖。在丛生芽的诱导过程中,外源激素的浓度配比非常重要。通过统计诱导岀的芽尖数和平均芽原基数,选择效果较好的浓度。通过对比发现,当2,4-d浓

4、度为0.5mg/l>6-ba浓度为2mg/1时,产生丛生芽的芽尖数、平均芽原基数最多。因此,选择培养基g为诱导培养基(表2)。3讨论在诱导培养过程屮,2,4-d与细胞分裂有关,6-曲与植株再生细胞的分化有关[4-6]o通过对比不同激素组合的诱导培养基的诱导效果,在不含2,4-d和6-昴的培养基中,芽尖很快褐化死亡;在6-ba浓度低于2吨/1、2,4-d浓度低于0.5mg/1时,产生丛生芽的芽尖数较少,大部分芽尖死亡;当6-ba浓度高于2mg/1吋,不管2,4-d浓度高低,芽尖切口产生的白色细胞团较小,细胞分裂少,进而产生的丛生芽芽原基很少,而且芽尖容易生长成为绿色叶片,不

5、再具有分裂能力;当6-ba浓度适宜、2,4-d浓度过高时,芽尖切口细胞能力较强,容易分裂膨人为一个细胞团,水渍化严重,后期不容易转变为丛生芽,分化能力不强。通过对比发现,当2,4-d浓度为0.5mg/1.6-ba浓度为2mg/1时,产生从生芽的芽尖数、平均芽原基数最多。因此,选择该激素组合添加入诱导培养基中,其与已有的再生体系和比,青狐尾草丛生芽获得再生植株比较容易,被认为是一个比较好的转化材料[7-9]。4参考文献[1]kelloggea.phylogeneticaspectsoftheevolutionofc4photosynthesis[m]//rfsage,mon

6、sonrk,c4plantbiology.sandiego,ca:academicpress,1999:411一444・[2]zhuxg,longsp,ortdr.improvingphotosyntheticeffciencyforgreateryield[j]・annrevplantbiol,2010,61(10):235-261・[1]姜素云,胡孝瑞,晁相蓉,等.黑麦草高效丛生芽的发生及离体开花的初步研究[j]•草业学报,2005,14(6):100-106.[2]孙骏威,方晓峰,陈珍•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黄秋葵组织培养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2(7):139

7、-141.[3]庾韦花,蒙平,张向军,等•牛尾菜丛生芽诱导及再生体系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2010,41(7):646-648.[4]韦莹,李力,张占江,等.罗河石斛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报,2010(12):1257-1258.[5]罗晓青,蒙秋伊,查兰松,等•兴仁金线莲丛生芽诱导增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231-11232,11260.[6]杨清林,管天冰,戴传天.台湾金线莲丛生芽的诱导与增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209-9210.⑼孙昕,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