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致因理论发展》PPT课件

《事故致因理论发展》PPT课件

ID:46951395

大小:646.5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9-12-01

《事故致因理论发展》PPT课件_第1页
《事故致因理论发展》PPT课件_第2页
《事故致因理论发展》PPT课件_第3页
《事故致因理论发展》PPT课件_第4页
《事故致因理论发展》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事故致因理论发展》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事故致因理论发展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以事故频发倾向论和海因里希因果连锁论为代表的早期事故致因理论以能量意外释放论为主要代表的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故致因理论;现代的系统安全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用来阐明事故的成因、始末过程和事故后果,以便对事故现象的发生、发展进行明确的分析。事故致因理论的出现,已有80年历史,从最早的单因素理论发展到不断增多的复杂因素的系统理论。20世纪初,世界工业生产已经初具规模,蒸汽动力和电动机械取代了作坊中的手工器具。由于当时的机器没有安全防护装置,对工人不进行培训,日工作时间长达13h,伤亡事故频繁发生。1909年,美国工

2、业死亡事故高达3万起,有的工厂百万工时死亡率竟高达150~200人。美国宾夕法尼亚钢铁公司,1901~1904年2200名职工中竟有1600人在事故中受到伤害。面对广大工人群众的生命健康受到工业事故严重威胁的严峻情况,企业主的态度是消极的。他们认为,有些人就是容易出事,不管做什么,他们总是自己害自己!当时世界各地的诉讼程序大同小异,只要能证明事故原因中有受伤害工人的过失,法庭总是袒护企业主。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最早的事故致因理论就应运而生了,它是:单因素理论第一个单因素理论是“事故频发倾向论”,即事故在人群中并非随机地分布;某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发生事故。也就是说

3、,有事故倾向的人有较高的事故率,而与工作任务、生活环境及经历等无关。这种论点的持有者为英国的格林伍德和伍兹、法默和查姆勃、纽伯尔德等。他们认为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如果企业中减少了事故频发倾向者就可以减少事故,因此人员选择就成了预防事故的重要措施。1919年格林伍德(Greenwood)和1926年纽博尔德(M.Newbold)认为,事故在人群中并非随机地分布,某些人比其他人更易发生事故。因此,就用某种方法将有事故倾向的工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并依此作为解雇工人的依据。1939年,法默(FanTler)和钱伯(Chamber)提出:一个有事故

4、倾向的人具有较高的事故率,而与工作任务、生活环境和经历等无关,意为一切事故责任均归咎于个人性格。事故频发倾向论的缺点是过分夸大了人的性格特点在事故中的作用。认为工人性格特征是事故频繁发生的惟一因素,完全归咎于发生事故的工人而企业没有任何责任,显然符合企业的利益。这集中地反映了企业主的错误观念。广泛的批评使这一单因素理论——具有事故倾向的素质论,被排除出事故致因理论的地位。第二个单因素理论称为“心理动力理论”,它来源于佛儒德(Fulyd)的个性动力理论,认为受伤害人员受刺激是导致工人受伤害事故的原因,事故是一种无意识愿望的结果,而这种愿望是通过事故象征性地得到满

5、足。它与事故倾向论者相反,不认为个别人的品德缺陷是固有的和稳定的。一个人可能属于具有事故倾向组,通过教育或培训可降低其事故率,而不必将他们从工作中排出。这种理论也是荒谬的,它也无法证实某个特定的动机会引起某个特定的事故。因此并没有被广泛接受。另一种主导的事故致因理论是:多重事件连锁理论多重事件连锁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事故是由一连串因素以因果关系依次发生,就如链式反应的结果。其代表性理论主要有: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轨迹交叉论。1965年科罗敦(Kolodner)在安全性定量化的论文中介绍了故障树分析(FTA)。这

6、一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实质上也是基本源于事件链理论。1970年帝内逊(Driessen)明确地将事件链理论发展为分支事件过程逻辑理论。FTA等树枝图形,实际上是分支事件过程的解析。1972年贝纳(Benner)提出了解释事故致因的综合概念和术语,同时把分支事件链和事故过程链结合起来,并用逻辑图加以显示,进而提出“多重线性事件过程图解法”。1980年泰勒斯(Talanch)在《安全测定》一书中介绍了变化论模型;1981年佐藤吉信依MORT(管理失误和危险树)又引申出从变化的观点说明“事故是一个连续过程”的理论。1991年安德森(Andersson)提出了瑟利修改系

7、列模型,认为事故的发生并非一个“事件”,而且是一个过程,可作为一个系列进行分析。1992年瓦格纳(Wagenaar)提出防止人失误的促导安全行为的6种方法;依此1998年Jop.Groeneweg提出了对人失误加强管理的事故因果模型。多米诺学说1936年海因里希(Heinrich)提出了应用多米诺骨牌原理研究工人受伤害导致事故的5个顺序过程,即“伤亡事故顺序五因素”。(图1)海因里希理论不仅确立了事故致因的事件链概念,开创性地用骨牌形象、直观地描述了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而且提出了抽除一张牌,即可破除事故链而达到防止事故发生的诱人思路。尽管这一理论依然存在将事故

8、原因归因于人的遗传因素的历史局限,但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