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陆游导学案

书愤-陆游导学案

ID:47116134

大小:4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6

书愤-陆游导学案_第1页
书愤-陆游导学案_第2页
书愤-陆游导学案_第3页
书愤-陆游导学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书愤-陆游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知人论世】【创作背景】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季。那时,陆游被免官回家乡山阴已有六年,他六十二岁。“书愤”的意思,就是用诗歌写出自己愤恨的心情。写此诗时,黄河以南、

2、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南宋王朝偏安江南,对金称臣纳贡,无所作为。对此,诗人看在眼里,恨在心头,用这首诗把它反映出来。书愤书愤:抒发义愤。书:写。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年轻时候,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早岁:早年,年轻时。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诗的开头,追述诗人自己年轻时的豪情壮志。意思是说:我在年轻的时候,不知道社会上的事情是多么的复杂和困难,只知道北伐抗金,收复中原,为祖国效力,豪气壮如山。陆游早年,曾经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

3、草军书”的宏大志愿,爱国心切。他力主抗战,但却遭到南宋王朝中投降派的反对和阻挠,使他不能如愿。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了“世事艰”,这“艰”就是昏庸的皇帝和奸臣误国。到老来才悟出其中的道理,自然使人产生无限感慨。诗中,用“北望中原”表示统一祖国,用“气如山”形容豪情壮志,既概括而又形象,给人的印象很深。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豪气如山)“世事艰”指什么?答:直接道出诗人早年经历的辛酸与坎坷;也暗

4、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阻挠北伐,使诗人抗金复国的历程是如此的艰难。这也是诗人“愤”的根源。“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正确语序是什么?这句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通过这句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答:“北望中原气如山”欲图收复失地。诗人以为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指日可待。这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早年的形象:雄心勃勃、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爱国青年。小结:追述青年时的豪情壮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刘锜等曾经乘着高大的战船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洲渡口,吴璘等也曾经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这是追述25年前

5、的两次抗金胜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企图从瓜州渡江南下攻建康(今南京),被宋军击退。第二年,宋将吴璘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了大散关。楼船,高大的战船。瓜州,在今江苏邗江南大运河入长江处,为江防要地。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军事重地。三、四两句,追述过去两次抗金的战例,渲染自己立志抗金“气如山”的英雄气概。“楼船”指一次水战: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冬季,金朝君主完颜亮率军南侵,曾一度占据了瓜洲,但宋将虞允文的部队造战船抵抗,击溃金兵,使其不得渡

6、江南下,完颜亮被部下杀死。“铁马”指同年秋季,金兵占领大散关,被宋将吴磷的部队击退,这是一次陆战。这两句诗,全用名词排列组合,通过对楼船夜雪、铁马秋风的形象描写,表现出威武雄壮的军容,气势磅礴,激动人心。上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下句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

7、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书愤》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选取了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六个意象。描绘出一种声势浩大、雄壮开阔的抗敌场面。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将昔日战绩与今日的软弱不为,形成对比,更能体现诗人的忧愤。“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诗人写这两次战斗是要表明什么?答:

8、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也表明了诗人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这也是上联“气如山”一个表现。写景上特点?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答:用了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小结:描绘当年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