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ID:47364733

大小:2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1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_第1页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_第2页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_第3页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_第4页
资源描述: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学习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初步朗读,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尽量入情入境。 2.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3.分小组推荐代表发言评论,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问题1:朗读后,你们能简单谈谈这首诗的内容吗?也可以翻译一下。参考:对照翻译:

2、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

3、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二、再读诗歌,问题引路,深入解读诗歌。   问题2:了解了内容后,你们感觉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谈感悟)那你们觉得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学生交流,各抒己见。最后都同意“归”字是诗眼那么我们就以以“归”字为核心围绕四个问题来解读诗歌。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

4、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边读边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⑴从何而归?   从“尘网”、“樊笼”归来。 问:你觉得“尘网”、“樊笼”在比喻什么? 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交流。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

5、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樊笼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⑵为何归来?  性本爱丘山(本性使然) 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这矛盾吗?  “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

6、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        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    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⑶归向

7、何处?   归向园田  ⑷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

8、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三.学生反复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体会诗中的意象,构建优美富有情趣的田园意境。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日常乡村之景: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问:这是非常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