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ID:47605105

大小:117.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9-28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绥德中学高2019届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卷)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器形、纹饰、制法。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各诸侯国生产加工能力提高B.王室衰微,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C.战争频繁,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技术交流D.百家争鸣,各国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观念【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周时,各诸

2、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可知周天子基本能对诸侯实施有效控制;由材料“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瓦解,周王室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B项正确。材料强调周王室衰微,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而不是各诸侯国生产加工能力提高,排除A。材料强调周王室衰微,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而不是战争频繁,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技术交流,排除C。百家争鸣是指诸子百家为应对复杂的社会变革与政治斗争提出各自的主张,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D。2.汉唐以

3、后的法律大多规定,近亲属之间的犯罪行为可以互相容隐,不得控诉或者作证。谋叛以上的大罪不在此列。通报捕摄消息令亲属脱逃者不罚。这反映出当时法律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B.没有得到严格执行C.具有人文主义色彩D.受到伦理思想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近亲属之间的犯罪行为可以互相容隐,不得控诉或者作证”等信息可知,法律的制定受到血缘亲情的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法律受到伦理思想影响,与封建等级秩序无关,排除A。材料主旨不是法律没有得到严格执行,而是强调法律受到伦理思想影响,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法律以人为

4、中心,而是强调法律受到伦理思想影响,排除C。3.宋代官方设店宅务管理经营官房租赁事务。天禧元年,汴京店宅务辖下有公租屋两万多间,每间月租金170文。这一措施A.反映了小农经济衰退B.开启了城市化的进程C.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从材料“汴京店宅务辖下有公租屋两万多间,每间月租金170文。”可以看出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小农经济无关,故A项排除。城市化的进程早在宋朝之前就已经开始,故B项排除。宋代官方设店宅务管理经营官房租赁事务,

5、这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4.泉州港和阿姆斯特丹港都曾是著名的国际贸易港口,泉州港在元代与一百多个国家建立贸易往来,达至极盛,明清后则走向衰落。阿姆斯特丹则至今仍是欧洲第四大港口。这两个港口命运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造船、航海技术的差异B.手工业发展的程度C.经济形态的差异D.资本积累的程度【答案】C【解析】阿姆斯特丹港主要从事和荷兰有关的对外商业贸易,而中国的泉州港主要和中国小农经济模式相联系的对外出口手工业品的贸易,由于经济形态不同导致结果的不同,C正确;造船航海技术差异不是导致二者地

6、位不同的主要原因,A错误;手工业发展程度与两个的命运关系不大,B错误;D项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5.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在儒学发展史上,《论语》《孟子》等四书的地位不断提高,经历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促成这一变化的应该是A.宗法制度逐步瓦解B.吸收糅合诸子学说C.科举制度创立D.程朱理学日渐兴起【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朱熹编订的《四书》,在南宋以后成为儒家经典,促成了“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故本题

7、答案为B项。其他三个选项均合题意无关,故排除。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的思想6.余光中(1928-2017),出生于南京,10岁因战乱随母亲辗转到重庆,19岁考入金陵大学,21岁遭遇人生第二次逃亡,辗转南下直至定居台湾,20多年后写下了著名诗作《乡愁》。以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其出生时正值北伐战争时期B.其童年离乡与日本侵华有直接关系C.其就读的大学位于中共革命根据地D.《乡愁》创作于海峡两岸“三通”后【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余光中出生于1928年,此时北伐战争已经

8、结束,排除A。从“9岁因战乱随母亲辗转到重庆”可知余光中于1937年逃离南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同年12月,南京沦陷,B项正确。余光中读大学的时间是1947年,属于国民党统治区域,排除C。余光中的《乡愁》作于1971年,当时大陆与台湾对峙,不可能创作于海峡两岸“三通”后,排除D。7.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据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鸦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