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片类药物镇痛机制.ppt

阿片类药物镇痛机制.ppt

ID:49978375

大小:446.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3-05

阿片类药物镇痛机制.ppt_第1页
阿片类药物镇痛机制.ppt_第2页
阿片类药物镇痛机制.ppt_第3页
阿片类药物镇痛机制.ppt_第4页
阿片类药物镇痛机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阿片类药物镇痛机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阿片类药物镇痛机制外二科慢性痛的发病机制损伤正常恢复恢复后产生中枢神经系统重塑疼痛恢复慢性痛痛觉过敏异常性疼痛疼痛的泛华慢性痛:一个损伤性的过程急性痛慢性痛有意义,可逆转无意义,不可逆转可明确描述,近期发生持续>3个月原因明确原因可能不明确自主神经激活产生自主神经适应和植物神经表现阿片受体不发生改变阿片受体增加癌症致痛机制和病理生理1.经典的痛觉传导机制:由痛觉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从外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由脊丘束纤维传到丘脑,经丘脑再传到大脑躯体感受皮层及边缘系统。2癌性头痛(包括慢性疼痛)发生的现代机制中枢性镇痛药的作用机制阿片样受体阿片受体激动剂Opioidreceptors自70

2、年代以来,经过广泛的研究,已明确麻醉性镇痛药的作用部位是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立体、专一性的阿片受体。阿片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存在,在不同的部位,阿片受体激动后产生的效果不一样。阿片受体激动剂正常机体内存在有内源性的阿片受体激动剂,包括β-内啡肽;亮啡肽和强啡肽等,至今已发现有20种余。这类物质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但也可以有免疫细胞(T、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产生且不能通过血脑屏障。阿片受体和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发现。为解释麻醉性镇痛药的作用机理提供了十几种重要的理论依据。阿片类镇痛药的作用机制内阿片肽可以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多巴胺及P物质等神经递质减少。阿片类作

3、用于受体后,引起膜电位超级化,使神经递质释放减少,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而产生镇痛等各种效应。阿片镇痛药的作用机制内阿片肽能神经元释放内阿片肽(脑啡肽)激动阿片受体通过G蛋白偶联机制抑制ACCa内流、K外流前膜递质(P物质等)释放突触后膜超极化阻止痛觉冲动的传导、传递镇痛。阿片类镇痛药的作用机制外源性阿片类也可作用于阿片受体从而发挥镇痛作用。最先发现这类药物时天然的阿片生物碱或阿片类生物碱的半合成物、衍生物,故又将这类药物称为阿片类药物。能与阿片受体结合并能不同程度地产生激动效应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物质统称为阿片样物质。阿片受体类型阿片受体体内至少存在8种亚型。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至少存

4、在4种亚型:μ、κ、δ、σ。吗啡类药物对不同型的阿片受体亲和力和内在活性均不完全相同。μ1受体:激动后产生脊髓以上水平的镇痛。μ2受体:激动以后产生呼吸抑制作用,心率减慢,欣快感、依赖性。Κ受体:激动后产生脊髓水平镇痛,镇静、缩瞳。δ受体:激动后可调控μ受体的活性。σ受体:激动后产生烦躁不安,瞳孔扩大,幻觉,兴奋,呼吸频率增快,血药增高。阿片样受体分布阿片受体广泛分布,在神经系统分布不均匀。在脑内、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阿片受体密度高,这些结构与痛觉的整合及感受有关。边缘系统及蓝斑核阿片受体的密度最高,这些结构涉及情绪及精神活动。缩瞳相关——中脑盖前核咳嗽反射、呼吸中枢和交感

5、神经中枢——延脑的孤束核胃肠活动(恶心、呕吐反射)——脑干极后区、迷走神经背核等结构有阿片受体分布在脊髓胶质区、三叉神经脊束尾端核的胶质区也有阿片受体分布,这些结构使痛觉冲动传入中枢重要转换站,影响着痛觉冲动的传入肠肌本身也有阿片受体存在谢谢!谢谢!放映结束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让我们共同进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