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习作兴趣提高习作能力.doc

激发习作兴趣提高习作能力.doc

ID:50483229

大小:33.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3-09

激发习作兴趣提高习作能力.doc_第1页
激发习作兴趣提高习作能力.doc_第2页
激发习作兴趣提高习作能力.doc_第3页
激发习作兴趣提高习作能力.doc_第4页
激发习作兴趣提高习作能力.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激发习作兴趣提高习作能力.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激发习作兴趣提高习作能力-----小学生作文教学浅谈商州区沙河子镇南村小学辛永斌【摘要】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新课标理念下作文教学的新要求为作文教学的探索和研究指明了方向,对于刚刚写作文的小学生而言,要教他们如何写作文,首先应该注意培养和激发他们写作文的兴趣。如果在他们学习写作的开始就注意培养他们的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那么以后的作文教学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关键词】情感 材料 语言想象小语会

2、理事长崔峦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习作兴趣,使写作成为一种乐事,而不是负担。各年级段的教师,都要重视激发学生兴趣,并想方设法使学生将习作兴趣长久保持。这是教师要花费心思的、经常的、重要的工作。一个人对于写作有了兴趣,他就愿写、乐写、想写,那我们老师就应该为他们这样的兴趣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束缚,鼓励他们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创作兴趣。记得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的词语。”可见,激发写作兴趣是他们写作

3、能力提高的内动力和源泉,如何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呢?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认为行之有效的几点做法:一、重视情感的指向,激发学生真实的感受8叶圣陶说:“作文,就是拿合理与完好的思想、情感来做原料,思想、情感的具体化完成了的,一篇文字实际也就已经完成了、、、、、、”学生之所以怕作文,看到作文题就长叹,自认为没有可写的东西。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学生不敢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作文并非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否则哪来的“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真情”?所以在引导学生多观察社会、生活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学会为生

4、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题材可写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或误会与矛盾,对存在于同学中的某些现象的分析与看法,进而写自己与老师、家人之间的关心、支持或误会,再写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帮助或矛盾,题材不断扩展,笔触从学校家庭延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作文的源头问题。一位同学的《今天,我哭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是这样写的:今天,天气晴朗,奶奶带着我,她给我买了很多衣服,把我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我兴奋地唱起歌来。回到家,只见客厅很乱,桌椅全被谁推倒了,满地都是妈妈的衣服。这是怎么回事啊?

5、我站在门口不敢进门,奶奶看见了,马上跑进爸爸妈妈的房间。原来爸爸妈妈又吵架了,我感到非常地难过,全身好像突然被谁用冰水浇湿了,冰冷冰冷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爸爸妈妈,你们知道吗?看到你们这样,最伤心最痛苦的是我啊!我多么希望你们每天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开开心心生活在一起,多么幸福啊!今天,我哭了!8廖廖几句话,就将自己的伤心真实地表达出来。读了她的日记,我无比欣慰。我深深感到,教师正确的引导、细心的发现、及时的鼓励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信心,尤其是写作的胆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6、有时与学生的一次情感沟通,不仅仅是思想教育,或许也是一次很好的作文辅导。因此,我们应努力做学生情感的“解铃人”。二、搜集鲜活的材料,引导学生敞开心扉鲁迅先生说:“如果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好的作文,特别是内容富有新意的作文,总是首先得益于观察的收获。体验是个体对外界的一种感知和认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它与观察一道成为小学生认识外界的两种主要感知方式。要想能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搜集素材,那么,只有他们亲身体验生活,让他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从看似一成不变、周而复始的生活中觉察出新的趣味、新的变化、新的特征,体

7、验发现的快乐。比如,一次习作要写一种植物,我就带学生去观察校园的一棵梧桐树。第一次,引导学生对梧桐树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细致观察,由根及干,由干及枝,由枝到叶。由于学生见到的梧桐树只是静态的,所以笔下出现的无非是“粗大的树干”“浓密的叶子”“深绿的颜色”之类,且千篇一律,无多生趣。第二次,我让学生变换视角,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联想,于是学生观察到的事物状态就有了差异,开始有了新的发现,写出了《晨雾里的梧桐树》《高大的梧桐树》等。视角有了变化,形象就有了层次感和新异性。学生作文中出现了这样描写:“远看,那是一片

8、云,一片绿色的云;近看,那是一个人,一个昂首挺胸的军人。”“春天,它生出许多乳白色的花絮,在空中忽忽悠悠地飘荡着,人们不知它要飘到哪里去。”这些文字显然有了生趣和个性。第三次,引导学生变换视角,要求学生把梧桐树当作朋友、当作人,由表及里地观察、思考和想象,将思维向深处延伸。我让学生以“我爱校园的梧桐树”8为中心去思考梧桐树跟“我”有什么关系?“我”把它当作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