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消毒方法和要求.ppt

饮用水消毒方法和要求.ppt

ID:50766247

大小:221.01 KB

页数:53页

时间:2020-03-14

饮用水消毒方法和要求.ppt_第1页
饮用水消毒方法和要求.ppt_第2页
饮用水消毒方法和要求.ppt_第3页
饮用水消毒方法和要求.ppt_第4页
饮用水消毒方法和要求.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饮用水消毒方法和要求.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饮用水消毒方法和要求阆中市疾控中心 何培菘2016.61~饮用水消毒消毒是指杀灭外环境中病源微生物的方法。其目的是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据研究,可污染饮用水的致病微生物有上百种,为杜绝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保证人体健康,生活饮用水必须经过消毒处理方可供饮用。目前我国用于饮用水消毒的方法主要有氯化消毒、二氧化氯消毒、紫外线消毒和臭氧消毒。2~第一节 氯化消毒3~1.常用氯消毒剂的种类1.1氯1.2漂白粉1.3漂白粉精1.4有机含氯消毒剂1.5次氯酸钠4~2.氯化消毒的基本原理2.1氯的杀菌机理氯的杀菌作用是由于次氯酸体积小,电荷中性,易于穿过细

2、胞壁;同时,它又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损害细胞膜,使蛋白质、RNA和DNA等物质释出,并影响多种酶系统(主要是磷酸葡萄糖去氢酶的巯基被氧化破坏),从而使细菌死亡。氯对病毒的作用,在于对核酸的致死性损害。5~2.2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2.2.1加氯量用氯及含氯化合物消毒饮水时,氯不仅与水中细菌作用,还要氧化水中的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其需要的氯的总量称为“需氯量”。为保证消毒效果,加氯量必须超过水的需氯量,使在氧化和杀菌后还能剩余一些有效氯,称为“余氯”。一般要求氯加入水中后,接触30分钟,水中至少应保持游离性余氯0.3mg/l。在配水管网末梢,游离性余氯不应低于0.05mg/

3、l。6~2.2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2.2.2接触时间氯加入水中后,必须保证与水有一定的接触时间,才能充分发挥消毒作用。用游离性有效氯(指次氯酸和次氯酸离子)消毒时,接触时间应至少30分钟,游离性余氯达0.3-0.5mg/l;采用氯胺(指一氯胺和二氯胺)消毒时,接触时间应在l-2小时,化合性余氯达1-2mg/l。7~2.2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2.2.3水的PH值次氯酸是弱电解质,其离解程度取决于水温和水的PH值。当PH值<5.0时,次氯酸呈100%形式存在于水中,随着PH值的增高,次氯酸逐渐减少而次氯酸离子逐渐增多。PH值在6.0时,次氯酸在95%以上;PH值>7.0值,次氯

4、酸含量急剧减少;PH=7.5时,次氯酸和次氯酸离子大致相等;PH值>9时,次氯酸离子接近100%。根据对大肠杆菌的实验,次氯酸(HOCI)的杀菌效率比次氯酸离子(OCl-)高约80倍。因此,消毒时应注意控制水的PH值,不宜太高,以免生成次氯酸离子较多,次氯酸较少而影响杀菌效率。8~2.2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2.2.4水温水温高,杀菌效果好。水温每提高10℃,病菌杀灭率约提高2—3倍。9~2.2.5水的浑浊度用氯消毒时,必须使生成的次氯酸(HOCl)和次氯酸离子(OCl-)直接与水中细菌接触,方能达到杀菌效果。如水的浑浊度很高,悬浮物质较多,细菌多附着在这些悬浮颗粒上,则氯

5、的作用达不到细菌本身,使杀菌效果降低。这说明消毒前混凝沉淀和过滤处理的必要性。悬浮颗粒对消毒的影响, 因颗粒性质、微生物种类而不同。如粘土颗粒吸附微生物后,对消毒效果影响甚小,而粪尿中的细胞碎片、或污水中的有机颗粒与微生物结合后,会使微生物获得明显的保护作用。病毒因体积小,表面积大,易被吸附成团,因而颗粒对病毒的保护作用较细菌大。2.2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10~2.2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2.2.6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微生物对氯的耐受性不尽相同,除腺病毒外,肠道病毒对氯的耐受性较肠道病原菌强。原虫包囊抵抗力最强。消毒往往达不到100%的杀灭效果,常以99%、99.9%或

6、99.99%的效果为参数。故消毒前若水中细菌过多,则消毒后水中细菌数就不易达到卫生标准的要求。11~3.氯消毒的几种方法3.1普通氯化消毒法当水中需氯量较低,即水的浊度低,有机物污染轻、且基本无氨(<0.3mg/L)时,加入少量氯即可达到消毒目的一种消毒法。此法产生的主要是游离性余氯,所需接触时间短,效果可靠;但要求源水污染较轻,且基本无酚类物质(氯能与酚形成有嗅味的氯酚);游离性余氯较不稳定,不易在较长管网中保持至管网末梢。12~3.氯消毒的几种方法3.2折点氯消毒法采用超过折点的加氯量,使水中形成适量的游离性余氯,称为折点氯消毒法。本法的优点是:消毒效果可靠;能明显

7、降低锰、铁、酚和有机物含量;并具有降低臭味和色度的作用。缺点是耗氯多,因而有可能产生较多的氯化副产物三卤甲烷;需事先求出折点加氯量,比较麻烦,有时水样折点不明显;会使水的PH值过低,故必要时尚需加碱调整。13~3.3氯胺消毒法在水中加入氨(液氨、硫酸胺或氯化胺),则加氯后生成一氯胺和二氯胺,这种方法为氯胺消毒。氨与氯的比例应通过试验确定,其范围一般为1:3—1:6。本法的优点是:三卤甲烷类物质的形成明显较普通氯化法低;如先加氨后加氯,则可防止氯酚臭,化合性余氯较稳定,在管网中可维持较长时间,使管网末梢余氯得到保证。缺点是:氯胺的消毒作用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