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龙煤田李村勘探区二_1煤层厚度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pdf

偃龙煤田李村勘探区二_1煤层厚度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pdf

ID:51440256

大小:225.38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24

偃龙煤田李村勘探区二_1煤层厚度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pdf_第1页
偃龙煤田李村勘探区二_1煤层厚度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pdf_第2页
偃龙煤田李村勘探区二_1煤层厚度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pdf_第3页
资源描述:

《偃龙煤田李村勘探区二_1煤层厚度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能源技术与管理2015年第40卷第5期134EnergyTechnologyandManagementV01.40No.5doi:10.3969/j.issn.1672-9943.2015.05.050偃龙煤田李村勘探区二。煤层厚度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高永彬(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二队,洛阳471023)[摘要]结合本区勘探地质资料成果,通过综合分析研究本区二煤层发育情况、厚度变化原因,探讨影响二煤层厚度变化主要是受聚煤环境和后期构造的制约,而片流冲刷作用及沉积基底沉降速度的差异,也会导致二煤层厚发生变化。[关键词]二煤层;煤厚变化;聚煤环境;后期构造[中图分类号]TD823.

2、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包含5个零点),占32%;煤厚在0.80~1.30m的0引言1个点,占3%;煤厚在1.31~3.50m的10个点,占河南省偃龙煤田李村勘探区含煤地层为石炭32%;煤厚3.51~8.00m的9个点,占30%;煤厚大系上统本溪组、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于8.00m的1个点,占3%。具体二煤层煤厚分盒子组和上统上石盒子组,总厚613.42m,除本溪级情况如图1所示。组外,共划分为8个煤段,含煤27层,总厚5.11m,由图1可知,本区二煤层煤厚在1.30~8.00m含煤系数0.83%。主要可采煤层为山西组下部的的19个点,占62%,应属

3、大部可采的中厚一厚煤二煤层,煤厚0~23.92m,平均厚3.01m,可采含层。煤系数为0.49。2二,煤层厚度及稳定性评价1二煤层厚度变化特征二煤层是偃龙煤田最主要的可采煤层,其二煤层赋存二叠系山西组下部,距二煤层层位稳定,结构较简单,厚度较大,分布范围广,在底板砂岩0.70m,为潮坪相砂坪亚相的深灰、灰色本煤田普遍发育,是本区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中中厚层状砂岩、泥岩,局部过渡为混合坪、泥坪相最有经济价值的煤层。本区经钻探揭露,二煤层的粉砂岩、砂质泥岩。直接顶板为泥岩、砂质泥岩,的厚度变化有如下的特点:①二。煤层厚度0~伪顶为三角洲分流决口扇沉积的大占砂岩。二23.92m

4、,平均厚3.01m;②中厚煤带与厚煤带相煤层结构较简单,偶含夹矸1~2层。间分布,大致沿NEE向分布,薄煤带、特厚煤带零根据附近浅部生产矿井(常村煤矿)探煤钻孔星分布其中;③不可采带多分布于详查区中部断资料,浅部常村煤矿区可采孔率81%,煤真厚层附近和东部边界处。二煤层厚度变化如图20.24~14.60m,平均真厚3.46m。其中二煤层煤所示。厚1.2~10m,平均5.5m。煤层稳定程度属较稳定。本次利用区内30个钻孔31个点位(51003依据本区穿过二煤层层位点数统计,31个孔因逆断层见2个点位)评价二煤层稳定性。煤点中煤厚小于最低可采厚度(0.80m)的10个点层厚

5、度变化范围为0~23.10m,煤厚分级为:煤厚<0.80m的lO个点(含0点5个),煤厚0.80401.30m的1个点,1.31—3.50m的10个点,煤厚>303.50m的1O个点。煤厚变化规律为中部较厚、两蓬20翼相对较薄,变化规律明显。从二煤层底板等高线上可以看出,在煤层可采范围内,除孔l点煤厚lO为23.10m外,其余各点煤厚虽有一定变化,但变化不大。全区可采面积46.66km,占总面积的00.8l33.58.023.1煤厚/m88.7%,二煤层属大部可采的中厚一厚煤层。参图1二,煤层煤厚直方图与评价的3O个孔31个点中,26个钻孔见煤,含2015年1O月Oct

6、.,2015高永彬偃龙煤田李村勘探区二煤层厚度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135夹矸的钻孔有l2个,占参评钻孔数的39%,煤层结构属较简单类。图2二煤层厚度变化示意图生厚度。3二煤层厚度变化因素分析通过对本区及周围勘查所获煤厚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浅部矿井开采资料及以往煤厚变化的研斗究成果,分析本区二煤层厚度变化原因。j13.1沉积环境的影响该煤田位于华北聚煤坳馅区南部口],古沉积¨J四组地脎厚度,n环境是决定二煤层厚度变化的前提条件和基本图3山西组地层厚度与二煤层平均厚度变化关系因素。首先区域海陆分布,决定了煤层变化的总趋3.3片流冲刷作用势。二煤形成于海退过程中,即从开阔的陆表过

7、二煤层顶板砂岩在区内主要表现为三角洲渡到海湾环境,由多种因素造成山西组底部三角分流河口扇沉积、决口沉积注入水盆地对下伏未洲沉积,其上稳定发育一套海湾潮坪沉积、泥炭沼固结沉积物进行削顶现象即称片流冲刷作用。这泽(二煤)是在此潮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种冲刷作用在区内造成了二煤层直接顶板的黑随着海退由西向东迁移。由于聚煤时期盆地稳定色泥岩呈不连续分布以及二煤层的变薄,甚至而缓慢下沉,形成平坦而广阔的潮上带聚煤环境,缺失。但这种片流冲刷作用是局部的。温暖潮湿的古气候以及晚古生代华夏植物群的繁3.4后期构造因素的影响盛,形成沼泽成煤环境,泥炭堆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