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_低碳与可持续发展_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pdf

宜居_低碳与可持续发展_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pdf

ID:51513724

大小:5.00 M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3-26

宜居_低碳与可持续发展_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pdf_第1页
宜居_低碳与可持续发展_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pdf_第2页
宜居_低碳与可持续发展_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pdf_第3页
宜居_低碳与可持续发展_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pdf_第4页
宜居_低碳与可持续发展_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宜居_低碳与可持续发展_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专家视点宜居、低碳与可持续发展——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本刊编辑部综合论坛:宜居、低碳与可持续发展仇保兴:(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紧凑度与多样性(2.0版)——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核心要素;立足城市的紧凑与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城市人口密度在40多年的城市化过程中没有多大的起伏,但是最近有所下降,中国城市密度的下降趋势正在来临。各类园区不断增加、行政中心与大广场、过多的高速公路网、近郊农区的以租代征、独立的用地模式非常粗放、居住密度下降是

2、城市紧凑度下降的六大趋势。这六大趋势正在形成中国式的郊区化,可以从城市紧凑度变化的历史进行总结。城市路网、城市空间肌理、城市与自然组合、市民构成的多样性、城市的包容性等内容所体现的紧凑度与多样性对于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的紧凑度正遭受城市机动化和功能分区分割的挑战。紧凑度与多样性是城市宜居的关键所在。一味追求城市的“高度化”并不是有效解决之道,而应选择“合理紧凑度”加上“开敞的自然田园风光”,城市和周边的环境,应该互补、共存。“多样性”是“君子和而不同”,“和”的目标是本地化、民族性与师法自然。“多样性”是城市充沛的“弹性”,

3、这使城市的机动性、城市的防灾能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竞争力甚至社会和谐的目标能得以实现。现代低碳生态城市设计应从“紧凑”和“多样”开始。追求生态的文明,从工业文明醒悟过来,走向现代的、生态文明的城市,紧凑和多样是基础。·中彩页1·城市发展研究19卷2012年第7期ChrisTwinn:(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荣誉院士;荣誉理学士;奥用以反应城市能源效应与碳效应之间的关联性。从结果可以看雅纳院士、董事、可持续发展顾问)出,上海重化工产业地区的该指数较低。为什么生态城的理想目标不能实现——从实践反馈中吸取经验MarkGinsberg:(金斯伯

4、格绿色能源策略公司负责人)提高生态城市标准,从项目实践当中吸取经验,实现生态21世纪的成功城市必将是环保的城市发展的目标。欧洲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通过生态足迹确21世纪成功的城市将依据生态城市的原则。中国和美国的定可持续性。采用更宏大的生态路线图的标准,进行中国与世城市已开始采取高效、可再生的能源和绿色的发展战略。这些界规范标准的更新反馈和根本性的设计改变,而不是把标准的战略包括零能耗建筑、可再生能源、市政垃圾资源化和综合性传统的建筑进行改造,附加一些新的东西。发展当地的社区,的绿色城市设计。中国和美国的城市用一套共同的生态准则来让一些建筑

5、能够真地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进行垂直化的、一解决他们共同的问题。哥伦布与合肥、芝加哥与上海、夏洛特体化的设计,提供整体的供应链与检验的标准,为整个的建筑和廊坊都已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来寻找能源解决方案。在选择设计服务,最终实现生态城市的目标。推进生态城市的发展,时有8个准则:综合能源规划;紧凑型混合使用社区;绿色建提升政策制定者、管理者、官员、律师、金融业、行业供应链筑标准;可再生能源;清洁,高效的运输;生态型工业;清洁和终端用户的技能。可持续的发展,应该使用较少的材料和更的市政环卫系统;有效的城市管理。总之,这些策略可以帮助低的成本。创建新

6、中国的生态城市,并帮助重建美国清洁、绿色和成功的城市核心。张庭伟:[美国伊利诺斯(芝加哥)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大城市研究所亚洲及中国研究中心(ACRP)主任]陈秉钊:(同济大学教授)思考与转型全球化2.0时期的城市发展:2008年后西方城市的转型及中国经历了30年的持续、快速的发展,但也面临着资源、对中国城市的影响环境、人口的严峻挑战。我们已到了发展转型的关键时刻,城全球化1.0版是由西方国家市场力和政府力的结盟推动的,市成为我们这个转型的核心。转型首先应从观念上的转变入手,社会力则被排除在全球化过程之外,扮演被动的角色。全球化2.0“思考

7、中的城市比亢奋中的城市更有力量”。在思考与转型的版实质是社会力对市场力和政府力的抗争,迫使它们考虑社会过程中,应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摆脱路径依赖,实现从粗放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利益,并在一定程度制约了资本的全球流动。向集约的转型、从城市向区域的转型、从外观向内在的转型。长期依靠投资来拉动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在中国广大的中紧凑、生态的城市将是未来城市转型的方向。部、西部地区,制造业是主要的经济基础,不必盲目追求现代服务业。大城市的经济应该具有“四轮驱动”的结构。在城建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应该谨慎决定项目。规划部门在城市研究卢济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

8、规划学院城市设计研究中心教授)中,不必时时比较中国发达城市和中西部城市的GDP增长速度。绿色交通与城市形态——漳州市角美台商投资区中心城市支持创新,结合民生问题,寻找新的增长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