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制考试方法解读.doc

唐代科举制考试方法解读.doc

ID:51798215

大小:39.45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15

唐代科举制考试方法解读.doc_第1页
唐代科举制考试方法解读.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唐代科举制考试方法解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唐代科举制考试方法之我见许广云(江西师大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摘要:关键词:唐代科举考试方法解读作者简介:许广云(1980—),男,江西师范大学全日制统招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教育理论(江西330022)之所以选取唐代科举制考试方法进行解读,是因为科举制在唐代还是刚建立不久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考试制度,它的建立是对社会上久已形成的“走后门”、“世袭制”、“裙带关系”等不正之风的铿锵有力的否定。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官考试制度,科举制在唐代得到了很好的实施,而科举制考试方法的制定则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国家选拔人才的标准。另外,选择这一论题进行解读也是为了消除一些人对科举制考试

2、方法的误解,因为在很多人看来,科举制就是腐朽的代名词,科举制考试方法就是不合理的考试方法。误解来自于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究其源流还在于对知识的积淀不够,看问题总是带着批判的眼光不懂得换位思考,这样势必会造成“近视”,进而影响进一步的学习。一、帖经“帖经是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重要方法。帖经,‘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为通’。可见,帖经就是将所要考的内容随便揭开一页,掩盖其两端(古书为竖体),中间只留一行,又用小块纸帖遮三个字,让考生把遮着的字写出来的一种考试方法”。[1]帖经类似于今天我们考试的填空题。它要求应试者将所要考的内容

3、背的滚瓜烂熟,做不到这一点将很难通过考试。据笔者所了解的情况,帖经这种考试方法在今天遭到了来自各方强烈的批判,批判者的理由是这种考试方法太过于强调死记硬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批判能力和创造能力。雅斯贝尔斯指出:“生成来自于历史的积聚和自身不断重复努力。”【2】所谓历史的积聚,笔者认为是从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约定俗成等可对今天人们的思想、行为造成影响的东西。直至今日,伟大中华民族的祖辈先贤们所创造并留给我们的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毋庸置疑,很多是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下去的。例如《论语》、《诗经》、《道德经》、《三字经》等等可以作为我们行动指南的经典著作,我们只有在

4、熟记于心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内化、生成。要求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至少熟记200首诗歌,50篇古文的前辈们,肯定是被祖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所折服的人们。雅斯贝尔斯又说:“我们生活在形成习惯的过去之中,不断形成和打破习惯是我们此在生成的坚实基础,没有习惯为底蕴,我们的每一进步将是不可能的。生成的静态形式即习惯,动态形式即超越。”“习惯”即基础,基础不打牢创造将变得遥不可及,当然,对待基础我们要有选择。现在的学习整体上已经不像曾经那样的系统和深层次了,原因有和很多,如果从人的角度来说,笔者认为是当代人浮躁的心理造成的。在当代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很多学者专家旗帜鲜明的提出要“通才”不要“专才”。加德纳

5、通过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其一生之中至多也只能在一到两个领域中能够尽显其才,将其所学发挥的淋漓尽致。在此,笔者提出既不要“通才”也不要“专才”,因为全面涉猎可能意味着全面平庸,而“专才”也可能成为“偏才”的近义词,“优才”才更符合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优才,是指以兴趣为导向,在其涉足的领域内能够满怀激情、系统深入的学习人才。优才除了扎实的专业功底之外,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是一个兴趣广泛、知己众多,能够很好的融入社会的人,也就是说优才是那种能够很好的兼顾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的人。二、口试口试同样是唐代科举考试的重要形式之一。口试是在帖经的基础上,试问经文大义。这就是说只会背书,而不懂经文

6、大义是不行的。这种考试形式类似于今天考试中的名词解释、翻译之类的题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