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修志传统与农耕文明内在关系的探析

关于修志传统与农耕文明内在关系的探析

ID:5269409

大小:1.11 MB

页数:8页

时间:2017-12-07

关于修志传统与农耕文明内在关系的探析_第1页
关于修志传统与农耕文明内在关系的探析_第2页
关于修志传统与农耕文明内在关系的探析_第3页
关于修志传统与农耕文明内在关系的探析_第4页
关于修志传统与农耕文明内在关系的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修志传统与农耕文明内在关系的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修志传统与农耕文明内在关系的探析31_关于修志传统与农耕文明内在关系的探析陈野提要:孕育、发轫和发展于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修志传统,具有农耕文明的本质特征和鲜明色彩。其中宗法制社会性质、小农式生产生活方式、教化式治理传统、乡土情谊、乡绅阶层是与古代修志传统关联密切的五个方面,它们与修志传统之间存在内在结构性关联。关键词:修志传统农耕文明内在关系历久至今的修志传统,是古代中国农耕文化孕育出来的重要特色文化。古代中国的社会形态,铸就了地方志的内在本质,使其从一开始,便扎根于农耕文化的深厚沃土,由此发芽、抽枝、开花,直至硕果累累。深人细致地分析古

2、代方志与农耕文明之间的内在关系,能够使我们更为清晰地认识地方志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化传统的历史渊源,厘清地方志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深化我们对古代方志本质的理解把握,从而谋求其在当代社会的创新发展。中国农耕文化历一一史悠久,内涵深厚,本文限于篇幅和水平难以细说。仅从中提炼出宗法制社会性质、小农,式生产生活方式、教化式治理传统、乡土情谊、乡绅阶层这样五个笔者认为与古代修志传统关联密切的方面,试加分析,以就教于方家贤者。一宗法制社会性质与独特的方志文献形态一古代中国是个宗法制社会。宗法制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之上,源自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是宗族内部按

3、血统远近区别亲疏尊卑、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之权利和义务的法则。宗法关系的主要内容是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宗法伦理关系,包括家族中的亲疏关系、长幼关系、尊卑关系等①。经过历史发展,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宗法关系由此日益缜密,由家庭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森严的家族制度是宗法制的重要内涵。在古代中国,五世以内(祖父母、父母、己身、子、孙)往往因累世同居而成几代同居的大家庭,形成对宗族关系和家庭伦理极为重视的传统观念。一这种观念又经由家庭扩及家族、宗族,形成个亲戚、族人、同乡、师长、朋友等关系密切的关系网,构成中国封建

4、时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宗族制度长盛不衰的最主要标志是族权。族长与家族成员有着血缘关系,比官吏更贴近家族成员,可以对家族成员毫无顾忌地施加教化,甚至对违规的成员实行处罚。因此在强制执行礼法、实施礼治方面,其威力往往在地方官员之上,比政权更易起到统摄人心的作用。族权凭借血“”一缘亲属关系的优势,在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乡土大地上,形成个个独立的社“一”会,实行着事实上的乡土自治。正如古语所言:山高皇帝远,村落犹国。“”家国同构是古代中国宗法社会最鲜明的结构特征,指的是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从家庭、家族直至国家,,其组

5、织系统和权力结构都是严格的父权家长制。家庭之内“”一“”父亲地位至尊,父为子纲,权力最大;国之内,君主地位至尊,君为臣纲,权力至髙。各①李中华:《中国文化概论》,第58页,中国文化书院1987年版。版本下同。32中国地方志2014年第8期“”级行政长官则被百姓视为父母,父母官的说法,即来自于此。故此,父与君互为表里,国与家“”“”彼此沟通,国是,必,社会结构,家是小国大家,欲治其国先齐其家中国式家国同构就,在以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耕文明里形成,给中国的国家结构打上了深深的家族结构印记。综上所述,延续数千年之久的宗法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最为重要

6、的维持力量,是中国文化发展“”中极其稳定的因素,成为中国文化的遗传基因,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国民性格①。“”与此宗法制和家国同构相对应,古代中国典籍文献的主要形态,是宗谱、方志和国史,“一”此即章学诚所谓之: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也。②宗谱、方志和国史,构成了1中国古代社会的文献体系。与宗法制度经由家庭及至家族、宗族而连接整个社会,从而构成中国古代社会人际关系基本网络的特点相符合的是,宗谱、方志和国史也相应地在不同层面上呈现出一全面、系统的记述特征,分别记载或一姓、或一地、或国各个方面的情况,以求数典认祖的身一地份认同,自然

7、与人文的相沿传承,国家历史传统的建立维护,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撰述传统。然而不管哪种记述形式,就其实质而言,均不外乎维护和巩固宗法制度。具体到修志传统而言,宗法制的影响可初步析分出以下数端。一一是宗族及其史料成为地志书编纂重要的资料来源和记述内容。此即民国方志学家瞿宣颖“”“所谓之方志多详族姓之分合,门第之隆衰③。以古代徽州地区而言,其地聚族而居,奉先”有千年之墓,会祀有万丁之祠④,宗族组织严密,宗族和私人修纂的家乘、族谱、宗谱数量丰一富,不但成为方志编纂重要的基础性资料,而且在些志书中,还因此专门设置了名族志、大族志、氏族志等

8、内容。例如清道光《休宁县志》,即以本邑陈定宇大族志、曹嗣轩名族志为本,参核考订其他各族宗谱及前人墓志状传,而成《氏族志》⑤。二是各大家族以参与决策、出谋划策、资金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