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设计反思.doc

克和千克设计反思.doc

ID:53178533

大小:6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02

克和千克设计反思.doc_第1页
克和千克设计反思.doc_第2页
克和千克设计反思.doc_第3页
克和千克设计反思.doc_第4页
克和千克设计反思.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克和千克设计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师:王明香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本P85〜86页克和千克。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3、通过从实际生活屮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生活中非常有用的。教学重、难点:重点:1、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2、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称,来称量物体质量。难点:巩固对质量

2、单位实际概念是认识。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天平,盘称,适量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等。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设计: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出示图)说一说:哪个轻,哪个重?第一组:一个西瓜和一个气球。第二组:一只松鼠和一只黑熊。生答:气球轻,西瓜重;黑熊重,松鼠轻。2、掂一掂:一本数学书和一支铅笔,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出示主题挂图,引出质量单位。观察主题挂图:(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3、?(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生答:一盒饼干110克,一桶豆油5千克。(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屮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9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0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学生有可能答出: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2、千克的认识。(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

4、1千克有多重吗?找出自己带来的重1千克的物品,说说你怎么知道这包物品的质量是1千克?(1)用不同的“方式”体验1千克的质量。(2)观察老师带来的重1千克的物品,丰富对1千克质量的感知。(3)估计1千克重的本子大约有几本?怎么验证同学们的估计准不准?(4)认识各种秤。(5)体验几千克的质量。拎拎2千克、3千克重的物品,说说你的感觉。(6)估计一叠本子的质量。3、克的认识(1)你们知道1克有多重吗?出示三样物品,猜测哪样东西的质量是1克。用天平验证。(2)掂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体验1克有多重。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东西的质量

5、大约是1克?(3)感受50克、100克、500克有多重。(4)估计数学书的质量。数学书和我们刚才旅过的50克、100克、500克哪个比较接近,那么你估计这本数学书的质量是多少?4、进率教学(1)你觉得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猜测。(2)使用盘秤验证。一袋盐重1千克,1袋砂糖重500克,两袋砂糖正好是1000克,EP:1千克。得出:1千克=1000克5、课中小结:生活屮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比较合适,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比较合适?生答: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在()里填上合

6、适的单位名称。书本P89第4题。2、看图选择合适的质量。3、老师课前带来的两袋东西,哪袋用克作单位,哪袋用千克做单位比较合适?你发现了什么?(使学生明确:判断物体轻重不能简单地根据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4、1千克的铁和1千克的棉花谁重?为什么?让学生在争辩中明确:两样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一样重。四、冋顾整理,反思提升。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克和千克的认识1千克=1000克教后反思:本课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学生在生活屮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

7、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乂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是必须的经历,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因此我在设计克和千克的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多方位体验。针对这种情况,我教学设计的落点是“体验”数学。把体验克和千克,在体验中建立具体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学生亲自操作,在拯一掂、估一估活动屮,建构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整节课呈现岀“掂一掂一一再根据经验估一估”的教学思路,努力演绎了“知识在于建构”的理

8、念。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定在“体验。不足之处,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以“体验”为学习形式贯穿始终。教学中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反映一一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才是老师设计和引导的精髓。但是,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出现了不明确,没能处理好,用语出现了不准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