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表格式教案.doc

《范进中举》表格式教案.doc

ID:53246638

大小:36.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02

《范进中举》表格式教案.doc_第1页
《范进中举》表格式教案.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范进中举》表格式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大通民中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表年级:九年级科目:语文主备:马芙蓉修改者:蒋树菊课题:第五单元《范进中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相关内容。2、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夸张、对比、写实。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从描写中了解社会。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人物动作、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2、体会作者对丑恶现象进行辛辣讽刺的艺术。教学重点1、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与动作。2、对比、夸张与直接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教学难点体会作者

2、对丑恶现象进行辛辣讽刺的艺术。学法指导诵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教学课时2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意见一、导入课文1、相关知识介绍2、作家简介3、写作背景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听课文范读录音,要求1)读准字音,体会语气,语调的运用,注意文下注释中一些旧小说中的词语的解释。2)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三、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一)胡屠户形象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

3、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思考]本文主要用了哪几种形式?结合胡屠户形象分析逐一进行说明。(1)对比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2)夸张(3)直接写实胡屠户的动作”攥”、”舒”、”缩”、”揣”及”紧紧”、”连忙”两个词活画出他那副贪财虚伪的小人相。我国科举制度古已有之,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据记载始于汉代。以下各朝,在这基础上,或继承,或变化,但大体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大致相同。下面只就清代的科举制度加以简单的叙述。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

4、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后称为生员。儒学(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后来又自号秦淮寓客,晚年称文木老人。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便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通过对比、夸

5、张、写实的手法,胡屠户的性格跃然纸上:这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他欺贫爱富、贪财虚伪、庸俗自私。(二)乡邻们形象还有乡邻们的变化,虽然没有明确地写,但是可以从范进一家的遭遇去推知。邻居的这些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表现了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嫌贫攀富,冷漠势利,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冷漠炎凉的气息。(三)张乡绅形象1、中举以后的范进终于出人头地,一扫过去的懦弱潦倒,逆来顺受,连张乡绅也来拜访他了,看看张乡绅前后有何变化?张乡绅是个怎么样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道貌岸然老奸巨滑。他和范进称兄道弟,为的

6、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好为将来仕途发展作铺垫。他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反映了当时官场结党营私,官官勾结,相互舞弊的事实。(四)范进形象1,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说说范进在士林中算不算是老实人?从哪里看出来他不是老实人?(1)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在疯疯癫癫,昏昏沉沉之中,唯独记得考中了第七名,刻画出了这个人物满脑子都是什么?明确:为了功名利禄,神魂颠倒的形象,他的灵魂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深。还从哪一点性格中看出他不是老实人?(2)虚伪张乡绅送

7、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喊胡屠户,中举前是“岳父”,中举后是“老爹”。四、主题总结:吴敬梓的著作没有全部流传下来,除了《儒林外史》,仅存《文木山房诗文集》四卷和《金陵景物图诗》二十三首。学生联想回顾相关知识《儒林外史》成书于乾隆年间。作者借古讽今,用以影射清代的社会现实。作品矛头指向封建科举制度,揭露士大夫的丑恶面貌,描绘出一幅“儒林”人物群魔乱舞的图。“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

8、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小说虽以明朝为背景,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现实。学生自由探讨交流左边问题。学生批注理解内化教(学)后记评价:评价等级:优()良()中()差()评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