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doc

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doc

ID:53297956

大小:6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03

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doc_第1页
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doc_第2页
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doc_第3页
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摘要:在寻求解题思路的过程中,要让学生逐步学会选择分析,怎样判断,怎样推理,怎样选择方法,怎样解决问题。寻求解题思路的基木方法是分析、综合的反其道而行之交叉使用,即由条件推结论,看结论想条件。关键词:抽象本质属性思维形象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数学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学中耍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主探究,敢于挑战教材,挑战教师。如果每一节课学生都能对所学的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甚至能对一些概念、定理、公式提出独特的看法,这样才会不断有新思想涌现,久而久之,他们才会逐渐树立创新意识。一、强化概念,发展思维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因此,我在教学屮

2、根据不同概念呈现过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突破抽象关系,从思维的基本单位开始,逐步开拓学生的思维领域。比如讲“简易方程”一节,学生对方程概念比较抽象,为了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具体化,我便从直观入手讲。先搬出一架天平,在左端放一个10克的舷码和一个20克祛码,再在右端放上一个30克的舷码,天平两端平衡了,于是我启发学生写出等式10+20二30;接着我把20克舷码换成一块木头,天平两端仍保持平衡。这时我指出木头的质量为X,上面的等式成立如何写呢?学生回答:10+X二30,这时我强调指出在这个等式中,含有求知数X,像这样的等式就叫方程。这样通过

3、演示、启发、列式学生就明白地掌握了方程的概念。这节课通过学习不同教学方法,抓住了概念的本质属性,突破抽象关系,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含义,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二、创设情境,活跃思维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來新异、亲切的感觉,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因此,创设一个学生学习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好奇的心理,促使学生由“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尽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比如讲初二几何“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时,向同学

4、们亮出1根1米长的竹竿问:“同学们,能在不用刻度的情况下,迅速将这根竹竿五等分吗?”这样一来,创设了探究问题的情境,激起了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之中,对问题进行实践性的探究活动。这节课的学习效果非常明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三、分析综合,发现思维在寻求解题思路的过程屮,要让学生逐步学会选择分析,怎样判断,怎样推理,怎样选择方法,怎样解决问题。寻求解题思路的基本方法是分析、综合的反其道而行之交叉使用,即由条件推结论,看结论想条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暴露思维过程,要让学生尝试探索发现的过程;把失败过程和失

5、败到成功的过程端出来,从反思中使学生看到转变思维的方向、方式、方法和策略,缩小探索范围,尽快获得发现的成功。比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应用时,就是把有些学生往往不注意条件而造成失败的原因展示出来,暴露学牛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反思中发现新的思维,转变旧的思维方式或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这样的推理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但是一旦应用于解题,有的学生就只重视结果,而忽视结果成立的条件了。在教学中,我就有意地提问学生:请求出方程X+X+1二0的两根和与积,于是有的同学马上就回答山X+X二-1,XXX=1,接着,我继续提问:请求出X+X+1二0的两根。很显然:A

6、=1-4X1X1=-3

7、一个问题与有关问题联系起来,从而使问题层层深入,思维不断深化,使学生真正辨清概念、理解题意。五、一题多解,发散思维讲解例题,习题时,若一味按照课本或老师的一种方法去解,往往误导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要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改善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艺术变单向思考为多向思考。于是,我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向探索思路,增强思维起点和思维过程的灵活性,抓好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