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道高考压轴题的统一引申与推广

两道高考压轴题的统一引申与推广

ID:5441431

大小:34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2-12

两道高考压轴题的统一引申与推广_第1页
两道高考压轴题的统一引申与推广_第2页
两道高考压轴题的统一引申与推广_第3页
两道高考压轴题的统一引申与推广_第4页
两道高考压轴题的统一引申与推广_第5页
资源描述:

《两道高考压轴题的统一引申与推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两道高考压轴题的统一引申与推广湖北省阳新县高级中学 邹生书2008年高考宁夏、海南数学文理卷有如下两道姊妹压轴题: 文科压轴题 设函数,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方程为。(1)求的解析式;(2)证明:曲线上任意一点处的切线与直线和直线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定值,并求此定值。 理科压轴题 设函数,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方程为。(1)求的解析式;(2)证明:函数的图象是一个中心对称图形,并求其对称中心;(3)证明:曲线上任意一点处的切线与直线和直线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定值,并求此定值。 文科题答案:(1);(2)三角形面积为定值6。理科题答案:(1);(2)对称中心;(3)三角形面积为定值2。 

2、这两道题都是以“双勾函数”为背景的压轴题,实际上也就是以函数形式给出的双曲线方程,题目中的两条直线就是给双曲线“保驾护航”的两条渐近线。两题重点考查待定系数法、导数应用、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以及定值问题等。笔者对这两道高考题进行归纳、引申与推广得出这类“双勾函数”有如下性质: 定理1 已知函数,则(1)曲线是以直线和为渐近线原点为中心的对称图形;(2)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切线与两渐近线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定值,其值为;(3)曲线在任意一点处的切线与两渐近线分别相交于两点,则为的中点;(4)若直线与两渐近线分别相交于两点,与曲线相交于两点,则。             证明(1)

3、由知,所以直线即轴是函数图象的一条渐近线。又当时,,所以直线是该函数图象的另一条渐近线。显然图象是以原点为中心的对称图形。 (2)设点是曲线上任意一点,则。因,所以,设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方程为①,设切线与轴相交于点与直线相交于点。在①中令得,在①中令得,所以曲线在点处切线与两渐近线所围成的的面积为。 (3)由(2)知,所以,由此知点为的中点。 (4)当时,,渐近线是两坐标轴。因为直线与两渐近线分别相交于两点,与曲线相交于两点,所以直线的斜率存在且不为零,设直线的方程为,将其代入曲线方程化简整理得,。因为是此方程的两个根,由根与系数关系得,①。又将直线的方程代入曲线的渐近线方程

4、得,,则是方程的两个根,由根与系数关系得②。由①②知,线段中点的横坐标相同,所以。 当时,因为直线与两渐近线分别相交于两点,与曲线相交于两点,所以直线的斜率存在,设直线的方程为,将其代入曲线方程化简整理得,,因为是方程的两个根,由根与系数关系得,③。又将直线的方程为代入曲线的渐近线方程得,,则是方程的两个根,由根与系数关系得④。 由③④知,线段中点的横坐标相同,故两线段有相同的中点,所以。 由此可见,当直线与曲线相切时,性质(4)就是性质(3)。 由平移的有关知识不难得出如下更一般性的结论: 定理2 已知函数,则(1)曲线是以直线和为渐近线以点为中心的对称图形;(2)曲线上

5、任意一点的切线与两渐近线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定值,其值为;(3)曲线在任意一点处的切线与两渐近线分别相交于两点,则为的中点;(4)若直线与两渐近线分别相交于两点,与曲线相交于两点,则。 对于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我们有如下性质: 定理3 已知双曲线,(1)若在点处的切线与双曲线的两条渐近线分别相交于两点,则为的中点且;(2)若直线与两渐近线分别相交于两点,与曲线相交于两点,则。             证明 (1)设,则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方程为①,因为,故,代入渐近线方程得,。 又点在曲线上,所以有,代入上式化简得,因为是此方程的两个根,则,由此知点是线段中点。 又由根与系数关系

6、得,所以。在①中令得切线与轴交点的横坐标为,于是。 (2)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时,设直线的方程为,由对称性知线段有相同的中点,所以。当直线斜率存在时,设直线的方程为,将其代入(为双曲线方程,为两渐近线方程)整理得,②。因直线与双曲线有两个公共点,所以,所以。当时,是方程②的两个根;当时,是方程②的两个根。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由此知线段中点的纵坐标相同,故两线段有相同的中点,所以。内部资料,请勿外传!9JWKffwvG#tYM*Jg&6a*CZ7H$dq8KqqfHVZFedswSyXTy#&QA9wkxFyeQ^!djs#XuyUP2kNXpRWXmA&UE9aQ@Gn8xp$

7、R#͑G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kum&gTXRm6X4NGpP$vSTT#&ks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FA5uxY7JnD6YWRrWwc^vR9CpbK!zn%Mz849Gx^Gjqv^$UE9wEwZ#Qc@UE%&qYp@Eh5pDx2zVkum&gTXRm6X4NGpP$vSTT#&ksv*3tnGK8!z89AmYWpazadNu##KN&MuWFA5ux^Gjqv^$UE9wEwZ#Qc@UE%&qYp@E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