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说课稿.doc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doc

ID:54765688

大小:2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21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doc_第1页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doc_第2页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物理八年级第二章4.3《平面镜成像》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是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四章光现象第三节的教学内容。现就教材、教法、学情、学法和教学过程五方面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一、教材1、地位和作用从教材编排看: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概念,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因此《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节教材主要

2、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学习能力的好素材。为今后做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2、目标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1)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知道平面镜成的是虚像3)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好奇和欲望。3、重点和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并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难点有两个:1、知识方面虚像概念是一个难点,因为“虚像”比较

3、抽象,本身“看得见,摸不着”,这构成了本节的一个难点;2、而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思维能力不强,预计对于采用两个相同的物体,并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这就构成了本节课的探究设计中的另一个难点。二、学情分析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物

4、体的像就越大,这是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的。三、教学方法我将采用“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对于学生理解普遍感到困难的“虚像”和“虚像的位置”,要“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甚至“全放”的方法;所以本节课将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和教师引导发现法以及集体思考法的教学方法。教学辅助手段主要是多媒体课件四、学法指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科学探究,让学生从观察现象入手,在质疑、探究、观察、讨论、交流中学到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五、《平面镜成像》教学过程的设计一、引入新课首先我将通过一个小故事《猴子捞月亮》引入新

5、课(这一部分时间大约是2分钟)为什么猴子没有捞着月亮?由此引入课题。这样设计的意图有三:v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v2、引入平面镜、像、物体这些名词;v3、为后面在设计实验过程中顺利突破的将“平面镜改为玻璃”这一难点做一暗示,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二、组织探究在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先观察几幅图片和观察平面镜中的像感知平面镜成像像与物的关系及像的虚实,为猜测打好基砝。然后按照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发现问题、再完善实验设计、再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时间大约是25分钟)在板书课题之后,我提出问题:“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及照镜子的感受,平面镜成

6、像有什么特点呢?”(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角度去认识熟悉而又陌生的平面镜,从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启发学生进行“猜想”。)[学生经过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1)像与物左右相反;(2)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在猜想之后就是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首先由老师提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呢?”以明确探究目的[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

7、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等效替代法”同学们试着用平面镜来验证上面的猜想1学生在实验中会发现: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当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时,从正面只能看见像,看不到替身物体;从平面镜的背面呢,又只能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接着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学生重新陷入思考、分析、讨论]启发学生想到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做实验,就会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再启发学生要验证其它猜想应选用什么器材。

8、同学们思考、分析、讨论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