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合与共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的现代转型-论文.pdf

契合与共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的现代转型-论文.pdf

ID:54978845

大小:339.81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5-07

契合与共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的现代转型-论文.pdf_第1页
契合与共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的现代转型-论文.pdf_第2页
契合与共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的现代转型-论文.pdf_第3页
契合与共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的现代转型-论文.pdf_第4页
资源描述:

《契合与共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的现代转型-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契合与共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的现代转型朱惠娟(周口师范学院公共理论教研部,河南周口466001)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能否实现良性的有效的沟通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分析发现,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沟通障碍本质上都源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的各要素之间缺乏契合性。契合是共生的前提,共生是契合的发展。构建以契合与共生为特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的现代转型,要把握时代要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主体的能动性;要贴近学生需求,增强沟通内容的适切性和发展性;要拓展沟通渠道,增强沟通

2、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要构建开放课堂,增强沟通环境的民主性和自由性。关键词:契合;共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沟通机制;现代转型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4】一05—0081—04“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或群体之间,通过语言、文字、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号或其他形式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换并获得理解的过程。”⋯1.沟通内容实践性的缺失。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人们通过沟通进行信息及思想情感的传播以求达成思想的教育被赋于了神圣的政治责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斥着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沟通包括了以下几个要素:沟通主体、大量的预设性的

3、、控制性的和唯理性的内容,这些形而上沟通内容、沟通方式、沟通渠道和沟通环境。思想政治教的先在性的内容大多是一些政治性话语或主流性话语,方育离不开沟通,良好的沟通机制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向性显著,时代性、生动性不足。社会生活是复杂多变的,性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过于理想化,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忽视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内容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学生对接受的内容必然产生怀疑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和抵触。“如果说西方学界科学和理性的过度发展遮蔽了日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

4、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常生活世界,导致生活意义的丧失;那么,在中国则主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是一种道德知识传是宏大的、绝对控制的理想主义和教条化的意识形态对日授,更重要的是受教育者如何把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政治常生活的忽视和贬低,导致日常生活世界的被遮蔽。”社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知,形成一定的道德实践能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离不开社会现力并最终外化为实际的道德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实境遇。脱离现实的、滞后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无法在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必须进行良性的有效的沟通并达成共主体间形成有效沟通,甚至会使教育者

5、与受教育者对沟通识,才能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由此可见,思想内容的真理性产生怀疑,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被边缘化。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沟通问题,2.沟通主体问地位不平等。思想政治教育既然是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主体之间能否实现良性的有效的沟通之间的沟通,则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之间只有通过是能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良好的交往、互动、参与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一、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现实境遇这就需要主体之间的沟通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之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道德教育的核心上。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教育者作

6、为主流意识形问题,是使每个人确立崇高的生活目的。”人们总是渴求完态的传播者,具有合法的话语权,常常处于凌驾和支配地美的道德人格和道德境界,在当前多元复杂的国际国内大位,操控着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内容、沟通方式和沟通环境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的诉求在实践中往往得不的选择与价值判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知识占有量的到实现而只是停留在理想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难以差异与信息不对称更加强化了教育者的绝对主导地位。相达到人们的价值期待。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障碍主要对于教育者的这种强势地位,受教育者的身份和地位则被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微’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

7、沟通机制创新研究”(13BKS076);2014年度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微媒介时代提升政府公信力路径研究”(142400410830);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化认同视域下大学生心灵和谐问题研究”(2013一QN一086)。作者简介:朱惠娟(1978一),女,河南周口人,周口师范学院公共理论教研部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丝丝型田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弱化、矮化,处于人微言轻的失语状态。他们被当作知识育,把学生变成了只有道德认知而没有道德实践能力的工容器,被动地接受着既定的内容,至于他们自身对知识的具。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鉴于教师

8、的强势主导地位和知理解、判断、感悟、建构则被隔离于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