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荆楚岁时记》看爆竹习俗.doc

从《荆楚岁时记》看爆竹习俗.doc

ID:55129865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28

从《荆楚岁时记》看爆竹习俗.doc_第1页
从《荆楚岁时记》看爆竹习俗.doc_第2页
从《荆楚岁时记》看爆竹习俗.doc_第3页
从《荆楚岁时记》看爆竹习俗.doc_第4页
从《荆楚岁时记》看爆竹习俗.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荆楚岁时记》看爆竹习俗.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从《荆楚岁时记》看爆竹习俗  【摘要】荆楚地区是我国巫鬼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巫鬼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精神文明的早期印记,背后保存了许多华夏文明的母题,是人类童年时期的集体记忆中最为辉煌灿烂的一部分。  【关键词】《荆楚岁时记》;爆竹  《荆楚岁时记》是【梁】宗懔写的一部我国最早专门记录两湖地区时令风俗的著作。虽成书于北朝,但由于宗懔是南方人士,此书仅流传于南方一带,至隋代之后,距宗懔成书约三、四十年左右,杜公瞻为《荆楚岁时记》作注,才使得《荆楚岁时记》一书广泛流传于世。  荆楚地区在三国时期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到了西晋,荆州成则为

2、真正南北分立的中间地带,这就使得荆楚地区的文化出现一种南北交融的状态,人民的生活和信仰也就自然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荆楚岁时记》以岁时民俗志的形式记录下特殊时期民众的生活。  巫鬼文化在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汉书・地理志》中:“楚人信巫鬼,重淫祀。”《荆楚岁时记》中:“谚云,‘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明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大疫。”都记载了荆楚民众尚巫崇鬼的习俗。楚国的这种尚巫习俗扩展到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现代的很多风俗都可以从中找到影子,春节爆竹便是其一。  《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

3、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恶鬼。”说的是正月初一,鸡叫起床,在自家门前燃放爆竹的情景。至于燃放爆竹的目的则是辟山�恶鬼。这些习俗在今天的春节中仍有保留,但这里的爆竹并非今天大家所熟知的爆竹,而是以火烧竹子,使其发出爆裂声,故称爆竹。“爆竹”是中国自古就有的,带有中国印记的一种文化标记。随着时代的发展,“爆竹”本身以及它所附带的文化内涵也都在不断的更新。  一、爆竹驱鬼传说的发展  关于爆竹驱鬼的传说也有很多种说法,自古流传的一种说法是:很久以前,每年农历除夕的晚上会出现一种叫“年”的猛兽,为了吓退这种猛兽,于

4、是,人们在家门口燃烧竹节,由于竹腔内的空气受热膨胀,使得竹腔爆裂,从而发出巨响,借此驱赶年兽。  汉代东方朔写的《神异经・西荒经》中记载:“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则令人寒热,名山�。人以竹著火中,�烨有声,而山�惊惮远去。”这是大概是最详细的最早记载爆竹起源的文献了。  到了唐宋时代,爆竹的传说又被演义:李世民的宰相魏征可以“日管人间,夜辖阴曹”,八河都总管泾河龙王犯了天条,被判死罪。玉帝命魏征去执行斩刑。当时正值夏季的子夜,魏征入睡后,突然全身冒汗,原来是他正在斩杀罪龙,被累出汗来。此时,李世民对着

5、魏征连扇三扇。风助魏征,帮他斩杀了罪龙。于是,罪龙的阴魂怪罪李世民,扰的他夜夜不得安宁。朝廷只得派大将秦叔宝、尉迟恭守护李世民的寝宫,才算平安无事。但夜夜守护也不是办法。这时有个叫李畋的人用小竹筒装些硝磺,点燃爆响,山叫谷鸣,将鬼怪邪魅全都吓跑了。李畋除用爆竹守护李世民的寝宫外,还用爆竹驱岚散瘴。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写过的《畲田行》一诗中就有这样的诗句:“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  二、爆竹名称的演变  关于爆竹名称的说法,各个朝代也是不一样的。爆竹是最原始的名称,因为最开始就是爆裂竹子而发出响声。春秋末年,政治家荡蠡在《陶朱

6、公书》中载有:“除夜烧盆爆竹与照田蚕看火色,同是夜取安静为吉”之句。  后来炼丹家渐渐发现硝石、硫磺、与炭都是易燃物质。唐代“药王”孙思邈最早记录了将硝石、硫磺、含炭物质混合在一起创造火药的“硫磺伏火法”。这样一来,人们就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时就将一支长竹竿点燃,或者是将一串小竹节挂在长竹竿上燃爆,当时被称为“爆竿”。唐代诗人来鹄就曾在《早春》诗中写道:“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虽然改了名称,但我们仍可以从名称中看到有“竹子”的存在。  随着造纸术的广泛应用,卷纸裹上火药代替了竹筒,爆竿也就更名为“爆张”或是“爆

7、仗”。但以真竹着火的爆竹在南宋仍持续,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腊月村田乐府十首》《爆竹行》中云:“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节自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土皆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百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垒床底,犹有余威可除疠。屏除药裹添酒杯,昼日嬉游夜浓睡。”  至于“鞭炮”的叫法至少是宋代以后才出现的。宋代以后,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儿做成“编炮”即后来的“鞭炮”。但爆竹的叫法并未消失,例如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

8、“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清代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游览既毕,宴於水阁,命从者放爆竹。轰然一响,万山齐应,如闻霹雳声。”清代李声振还写过一首题为《爆竹》的诗:“一声爆竹除残腊,换尽桃符逐祟回。且缓屠苏守岁饮,听他万户镇天雷。”  现代汉语中尤其是在和烟花对举时也说爆竹而不说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