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淇水汤汤 北国漓江.doc

朝歌-淇水汤汤 北国漓江.doc

ID:55148341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29

朝歌-淇水汤汤 北国漓江.doc_第1页
朝歌-淇水汤汤 北国漓江.doc_第2页
朝歌-淇水汤汤 北国漓江.doc_第3页
朝歌-淇水汤汤 北国漓江.doc_第4页
朝歌-淇水汤汤 北国漓江.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朝歌-淇水汤汤 北国漓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朝歌:淇水汤汤北国漓江  三千年前,淇县矗立在淇河之滨。淇县古称�i邑、又称�i乡,因�i水而名。殷纣时易名朝歌。曾为殷末四代帝都,先后作都城近500年。  瞻彼淇奥  朝歌原叫�i乡,又改为�i邑。公元前1101年,帝乙即位后改�i邑为朝歌,公元前1075年,帝辛即位后仍袭朝歌为都。虽然朝歌是商朝晚期都城,但朝歌性质属于行都,商朝首都还是安阳殷墟。朝歌古城位于淇县城北的淇县古城遗存,原为古�i邑所在地。商朝后期,武丁由西亳迁�i,建立�i都,是为武丁城。  《史记正义》记载“沫邑,殷王武丁始都立。”后武丁迁北蒙,�i都废置。其后武乙迁�i,文丁又都之;帝乙迁

2、�i,纣又都之。  后来殷纣王就武丁城扩而大之,并因城西朝歌山,改�i都为朝歌。商王帝辛时期的都成东有淇河为险阻,西有太行山作屏障,其城池南北各有三道城垣,最外面这道城垣南至淇县的常屯村,北至淇县的淇水关,南北五十余里。第二道城为王城,王城的北城垣在今淇县工业路东至三海村北部,南城垣在今淇县难关一带。第三道城即宫城,位于今淇县三海村和西坛村一带。《淇县志》中所说的“淇邑北门出,西过纣王城”指的就是纣王的二道城。纣王的内城即宫城遗址在当地至今仍然称为纣王宫。纣王宫左有宗庙,右有社稷坛,是殷纣王祭祖和祭天的地方,今淇县西坛村就是因村里有纣王的社稷坛而得名。至今遗存

3、的古城垣,部分城墙犹高约10米,顶宽约130米,基厚约150米,城垣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3公里,城周10公里,总面积12平方公里。朝歌城垣,巍然壮观,体现了诗经记载“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在纣王时代,朝歌城非常繁华,历史记载“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武王伐纣,纣王于牧野兵败后,兵撤鹿台而亡。武王克商后,兵抵朝歌,迁九鼎于朝歌。纣都朝歌除史书记载外,还可以证诸淇县古城垣。中国社会科学院夏鼐院长曾说:“淇县古城垣是典型的商城”。是殷商时代四个帝王的都城,3000多年前就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繁华都市之一。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大战后

4、朝歌失守,600年社稷毁于一旦。但战争并未波及朝歌城垣,朝歌城垣巍然如故。殷纣王帝辛鹿台自焚,殷商被周所灭。  战争结束后,周武王以纣京师封纣子武庚为诸侯,以续殷祀,武庚就居住在他父王的�m室里。西周时期朝歌又成为卫国的都城,时间长达383年。  后武庚叛周,周兵攻下朝歌,武庚身死,宫殿被焚,百姓被掳,顽民被迁,从此朝歌成为废墟。  淇水汤汤  朝歌古城最具优势和开发潜力的资源主要有旅游资源和水能资源。  淇河,史称淇水。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经辉县、林州、鹤壁到淇县,于浚县淇门入卫河,全长161公里。沿岸风光旖旎、景色秀美,被誉为“北国漓江”。古往今来,在淇河

5、哺育的古老的土地上,演周易、说封神、话春秋、道列国……流传着一串串动人的故事!淇河,虽然算不上大江大川,却是一条罕见的文化河,诗河。目前流经鹤壁市区段己辟为淇河公园,是游人划船垂钓之所。从市区直达淇河青岩绝和天然太极图,修有沿河步道。那里更是山水如画,峭壁上有宋代石窟,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更是神奇诱人。  淇河是条文化河,她浑身都是文化,既是诗河,又是史河,还是爱河,乐河,生态河……她是鹤壁的标识和象征。《诗经》中至少有44篇源于淇水卫地,6首18次直接咏及“淇”。古文献典籍中咏及淇河的诗词曲赋俯拾即是。这在中国文学史上绝无仅有。天赐诗经,天赐淇河。  南山之阴

6、,绝崖之下,鬼谷祠水帘洞每逢雨季,泉水从洞口喷涌而出,形成飞瀑。水帘洞位于云梦古军校景区南山山顶,是鬼谷子当年讲课授徒的天然大教室。洞内纵深八十余米,冬暖夏凉,尤其是炎夏之季,在洞口处便能明显地体会到热与凉的过渡。深入洞内,仿佛有一台巨型空调般,凉爽舒适。洞内有一口泉眼,名曰“灵泉”,终年水声汩汩。夏秋雨季来临时,更是超越三米高的平台哗哗外流,形成景区壮观的“云梦飞瀑”。而洞内水珠从洞顶下落,形成雨帘,水帘洞故此成名。相传鬼谷子隐居云梦时,每年的这个时候水帘洞内水流太大,无法上课,就给学生们放假,自己出外游历。学生们就称这个时候是“放水假”,“暑假”也就由此产

7、生。  洞口处,用玻璃罩保护着一块明朝时期窦文题写的《诣水帘洞有感》:天开玄窍授名贤,地涌灵泉在里边,万古水甘帘不卷,有谁读易绝韦编。大意是,大自然形成了神奇玄妙的鬼谷洞,让鬼谷子在这里教出了一大批高徒。洞里边的泉水香甜爽口常年流淌,山顶上流下的水象帘子一样是挂在洞口。进入洞内,洞壁上,留有元、明、清各个时期的摩崖石刻。明代御史孙征兰留下来的《仙洞偶笔》两首诗尤其引人眼球:第一首是“盘古谁施开混针,斜穿山腹作仙心。我来洞代仙开口,心似山空古在今。”第二首是“洞为仙人万古留,泉�逑伤璐�云流,乘云愿洒泉为雨,飞润闫浮四百州。”这两首诗是赞美鬼谷洞的。书法气势磅礴

8、,却不失潇洒飘逸。  顺洞而入,就可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