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168391
大小:2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30
《计提折旧的方法汇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计提折旧的方法汇总 计提折旧的方法汇总 A.双倍余额递减法 1、(1)年折旧率=2÷预计的折旧年限×100%,年折旧额=固定资产期初账面净值×年折旧率。 (2)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3)月折旧额=固定资产期初账面净值×月折旧率 (4)固定资产期初账面净值=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的固定资产,应当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以前若干年内(当采用直线法的折旧额大于等于双倍余额递减法的折旧额时),将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 2、例题:某企
2、业于1998年12月20日购置并投入使用一项常年处于震动、超强度使用生产用固定资产,原价为400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12000元,在2001年12月30日按规定提取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000元,在xx年12月28日将该固定资产变价处置,收到变价收入11000元(假设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该固定资产经税务部门批准,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企业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所得税,所得税税率为33%,要求:计算该固定资产每年的折旧额,并编制相关会计分录。 注:年折旧率=2÷5×100%=40% 会
3、计分录: ①1999年计提折旧时 借:制造费用 160000 贷:累计折旧 160000 ②2000年计提折旧时 借:制造费用 96000 贷:累计折旧 96000 ③2001年计提折旧时 借:制造费用 57600 贷:累计折旧 57600 ④2001年计提减值准备时 借:营业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000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0000 ⑤2001年纳税调整时20000×33%=6600元 借:递延税款 66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6600 ⑥20
4、02年计提折旧时 借:制造费用 27200 贷:累计折旧 27200 ⑦2002年纳税调整时10000×33%=3300元 借:所得税 3300 贷:递延税款 3300 ⑧xx年计提折旧时 借:制造费用 27200 贷:累计折旧 27200 ⑨xx年纳税调整时 借:所得税 3300 贷:递延税款 3300 ⑩变价处置固定资产 A、转入固定资产清理时 借:固定资产清理 12000 累计折旧 3680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0000 贷:固定资产 400000 B、收到变价收
5、入时 借:银行存款 11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1000 C、结转固定资产净捐益时 借:营业外支出———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 1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000 B.直线法 公式: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收入-预计清理费用))/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 固定资产月折旧额=固定资产折旧额÷12 一定期间的固定资产应计折旧额与固定资产原值的比率称为固定资产折旧率。它反映一定期间固定资产价值的损耗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固定
6、资产年折旧率=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100% 固定资产年折旧率=(1-净残值率)/折旧年限×100% 例题:某企业一台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为160万元,该设备预计使用10年,净残值5%.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该设备用於交付使用后第四年末报废,支付清理费2000元,收到过失人赔款和残料变价收入款共计13000元.计算第四年末的折旧额.编制上述有关业务的会计分录. 每年的折旧费=160万*(1-5%)/10=万元 第一至四年折旧共计万元 借:管理费用万 贷:累计折旧万 报废清理 借:固定资产
7、清理万 累计折旧万 贷:固定资产160万 支付清理费 借:固定资产清理万 贷:银行存款/现金等万 收到赔款残料变价 借:银行存款万 贷:固定资产清理万 结转 借:营业外支出万 贷:固定资产清理万 C.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又称折旧年限积数法或级数递减法。它是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残值后的净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确定固定资产折旧额的一种方法。逐年递减分数的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数;分母代表使用年数的逐年数字之总和,假定使用年限为n年,分母即为1+2+3+……+n=n(n+1
8、)÷2,其折旧的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折旧年限-已使用年数)/折旧年限×(折旧年限+1)÷2×100%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年折旧率 例题:有一台设备,原值78000元,预计残值2000元,预计可用4年,试用年数总和法计算每年折旧额。 年数总和=1+2+3+4=10 (4/10)=30400@第一年=(78000-2000) (3/10)=2280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