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教案.doc

谏逐客书教案.doc

ID:57429707

大小:2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8-17

谏逐客书教案.doc_第1页
谏逐客书教案.doc_第2页
谏逐客书教案.doc_第3页
谏逐客书教案.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谏逐客书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谏逐客书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把握文章基本内容,明确中心论点和主要论据。2.学习本文的结构和主要主要论证方法。3.了解本文的铺陈手法与相关的语言知识。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严谨缜密的论证结构,提高学生论说文写作能力。2.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素质目标通过本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若要国家强大广招人才应为不可少的一项政策,集招人才首先要不拘一格,再者应给予一定的奖扶政策。二、重点难点重点:解读本文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的论证方法;难点:分析本文的严谨结构,了解本文的铺陈手法和语言特点。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一)作者与背景简介(结合“战国七雄”的争斗及逐客导火线

2、谈写作背景)李斯(?—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着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宗室大臣污蔑

3、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王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王不要逐客。秦王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二)熟悉课文(先疏通文字再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朗读课文,让学生找出难以理解的字词,板书纠正,然后播放课文录音,统一进行正音正字)1.正音:宛(yuān)施(yì)2.重点讲授词语(1)通假:缪——穆内——纳从——纵(2)实词:举、拔:攻克、占领却:拒绝(3)使动用法:来丕豹、公孙支于晋遂散六国之从充后宫,实外厩娱心意、说耳目(4)名词状语:蚕食诸侯西并巴、蜀,北收上郡

4、(5)“者”字词组:为客者逐王者不却众庶(三)课文解读(先让学生思考本文的文体,再复习相关文体知识,然后围绕论点、论据、结论三方面的内容逐段进行解读,解读方法宜采用边朗读边提问边解答辨析的方法。)问题1:本文是什么文体?本文是一篇奏议,属议论文。问题2: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三要素的。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这是一篇非常典范的议论文,文章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论证有力,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是我们学写议论文的好教材。(讲授方法:一边分析课文一边板书,把文章的内在结构,论证过程的逻辑关系体现在黑板上)作者从秦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摆事实,讲道理,反复阐述驱逐客卿的利害得

5、失,劝说秦王收回逐客令,情辞恳切,理直气壮,说服了秦王,也为后人留下一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本文正是如此:文章伊始,明确地提出了论点:“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第一自然段),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是本议论文的绪论部分。本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个层次,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得失,是本论部分。摆事实、讲道理,是论证的最基本方法,因为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道理是最能折服人的。李斯先用历史和现时的事实,再用常理,来论证自己的论点,论证得确凿可信,无可置疑。这一层次从如下两个方面论证:第一个方面,文章的第二段,第三段,先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论证。第二段,从昔

6、日先君之得着笔论证,以穆公、孝公、惠王、昭公四君任用客卿使秦成帝业的史实为依据,先分后总,论证任用客卿的重要意义。斩钉截铁地指出,四君的成就“皆以客之功”。然后笔锋一转,进入反面推论:无客卿会是“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从而有力地证实了文章的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第三段,从今日陛下之失着笔论证。首先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者”,“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接着笔锋一转,指出“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和取物方面唯我

7、所用的态度作对比,紧接着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国“跨海内制诸侯”统一天下的基本国策背道而驰的,因此,是错误的。第二个方面,文章的第四段,从理论上论证逐客的错误的,作者列举地广、国大、兵强的常理,再以泰山、河海和五帝三王广纳人才无敌于天下为类比,说明王天下者必须能容纳万民万方,才能无敌于天下。其后将以上两个方面与今日秦王“却宾客业诸侯”进行对比,说明逐客之害,进而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揭示逐客要害,论证了逐客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