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育大学-运动生理学-期末复习总结.pdf

上海体育大学-运动生理学-期末复习总结.pdf

ID:57801396

大小:286.16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04

上海体育大学-运动生理学-期末复习总结.pdf_第1页
上海体育大学-运动生理学-期末复习总结.pdf_第2页
上海体育大学-运动生理学-期末复习总结.pdf_第3页
上海体育大学-运动生理学-期末复习总结.pdf_第4页
上海体育大学-运动生理学-期末复习总结.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上海体育大学-运动生理学-期末复习总结.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十一章: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1.力量素质是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的基础,被称为素质的素质。2.发展力量遵循原则:1、超负荷原则2、专门性原则3、有序性原则4、全面原则。3.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1、肌肉的形态和结构2、神经调节机能状态3、年龄与性别4、体重。4.速度素质:是人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可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5.有氧耐力:机体依靠糖、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供能进行长时间运动的能力。6.有氧耐力:是机体依靠糖、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供能进行长时间运动的能力。7.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元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8.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

2、代谢(糖元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9.最大摄氧量:人体在心肺功分动员时,单位时间摄入并被机体利用的最大的氧气量,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10.无氧阈/乳酸阈:人体进行递增负荷运动时,由有氧氧化分解供能过渡到大量动用糖酵解供能的临界点。11.短跑速度生理学基础:取决于补偿和步频。步长主要受肌力的大小、腿长和下肢关节的灵活性。步频主要受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兴奋与抑制的转换速度、快肌纤维的百分比及其肥大程度、与运动有关的神经中枢协调能力等。l如何提高短跑速度:主要依靠ATP-CP系统提供能量加强可以促进提高。短跑训练可采用重复练习法。1.有氧耐力生理学基础:1、氧运输系

3、统:机体把氧气从体外运输到肌肉组织的整个系统,包括呼吸、血液和循环系统。2、肌肉组织利用氧的能力:肌纤维类型的影响,慢肌细胞中,线粒体数目多、体积大,酶活性高,对氧的利用能力强。3、耐高温能力:体温过高使肌细胞中有阳氧化酶的活性下降,有氧代谢水平下降;皮肤血流量增加,肌肉内血流量减少;大量出汗,体内水分丢失,内环境平衡被破坏。l评价有氧耐力的生理学指标: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乳酸阈。l有氧耐力训练方法:1、持续练习法2、间断练习法。1.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1、肌肉内无氧酵解供能的能力:主要取决于肌糖原的含量及其无氧酵解酶的活性。2、缓冲乳酸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碳酸氢钠的含量及碳酸

4、酐酶的活性。3、脑细胞对酸的耐受力:脑细胞对不利因素的耐受能力,是影响无氧耐力的重要因素。l无氧耐力训练方法:1、间歇训练法:发展无氧耐力最常用的训练方法。2、缺氧训练:在减少吸气或憋气条件下进行的练习,其目的是造成体内缺氧以提高无氧耐力。l评价指标:采用血乳酸、Wingate测试或者400m跑成绩等。第十二章:人体机能活动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1.运动过程人体机能变化五阶段: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恢复。2.赛前状态: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器官和系统会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的生理过程。3.准备活动:运动的基本部分之前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

5、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4.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5.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如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6.重新振奋:极点出现以后,如果继续坚持运动,一段时间后身体不适的感觉消失,机体重新出现呼吸均匀自如、动作轻松有力、精神振奋的现象。7.稳定工作状态分类:1、真稳定工作状态:在进行强度小、时间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状态。2、假稳定工作状态:当

6、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的状态。1.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的生理过程。l运动性疲劳学说:“衰竭学说”、“堵塞学说”、“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保护性抑制学说”、“突变理论”、“自由基学说”。l疲劳的分类:疲劳发生部位(全身性疲劳、局部疲劳)疲劳发生机理与表现(中枢性疲劳、外周性疲劳、混合性疲劳)。l判断方法:观察法、主观感觉法。1.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运动后超量恢复阶段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

7、来水平的现象。2.促进恢复的措施:1、整理活动2、睡眠3、物理学手段4、营养学(能源物质的补充、.维生素与矿物质的补充)5、医学手段。3.整理活动:为消除疲劳、促进机能恢复而进行的一些轻松的身体活动。4.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1、调整赛前状态2、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3、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使体温升高4、增强皮肤的血流量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比赛时体温过高。5.极点产生原因: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与肌肉活动不相称,①运动开始时供氧不足;②大量乳酸积累使血液pH值朝酸性方向偏移→大脑皮质运动动力定型暂时遭到破坏。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