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匹斯汀联合非索非那定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观察.pdf

依匹斯汀联合非索非那定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观察.pdf

ID:58297567

大小:134.92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5-03

依匹斯汀联合非索非那定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观察.pdf_第1页
依匹斯汀联合非索非那定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观察.pdf_第2页
资源描述:

《依匹斯汀联合非索非那定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观察.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1992·现代预防医学2013年第4O卷第10期ModemPreventiveMedicine,2013,Vo1.40,NO.10·临床与预防·依匹斯汀联合非索非那定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观察韩在刚,罗强,贾冬梅,周洪军(1.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吉林吉林132011;2.吉林市生殖健康医院)摘要:目的观察依匹斯汀联合非索非那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对照法,观察157例,门诊确诊为慢性荨麻疹患者。实验组:依匹斯汀10mg联合非索非那定6Omg;每日各2次口服。对照组1,依匹斯汀1Omg,每Et2次,口服。对照组2,非索非那定60mg,每日两次,口服。疗程均3周,观察患

2、者皮肤风团及瘙痒消退情况,评价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依匹斯汀联合非索非那定治愈率为78.2%,有效率为94.5%。对照组1,依匹斯汀治愈率为58.6%,有效率为82.7%。对照组2,非索非那定治愈率为54.2%,有效率为77.2%。各组均无不良反应。结论依匹斯汀联合非索非那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优于对照组1和2。各组均无不良反应。关键词:依匹斯汀;非索非那定;慢性荨麻疹;治疗中图分类号:R758.2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3—8507l2013)10—1992—02依匹斯汀和非索非那定是第二代抗过敏药[。主实验组:痊愈率为78.2%,有效率为94.5%。对要用于治疗荨麻疹

3、、湿疹、皮炎类皮肤病。我们于照组l,痊愈率为58.6%,有效率为82.7%。对照组2009年2月~2010年l2月用依匹斯汀联合非索非那2,痊愈率为54.5%,有效率为77.2%。定治疗慢性荨麻疹157例,获得满意疗效,结果报告实验组:治愈有效率均大于两个对照组(尸<如下。0.05);对照组1和对照组2痊愈率和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表1实验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xl0)年龄在16~65岁,男84例,女73例,临床确诊为慢性荨麻疹的病人,2周内未服抗过敏药物。1.2排出标准有严重的糖尿病、心、肝、肾病及孕期哺乳期患者。注:实验组为依匹斯汀联合非索非那

4、定,对照组1为依匹斯汀,对1.3给药方法照组2为非索非那定。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依匹斯汀联合非索非那定)依匹斯汀10mg,非索3讨论非那定60mg,每日各2次,口服。对照组1,依匹荨麻疹是一种血管反应性皮肤病.临床以暂时红斯汀10mg每日2次,口服。对照组2,非索非那定斑、风团及瘙痒为特征[1]。多数患者原因不明,其发60mg,每日2次,El服;疗程均3周,观察疗效。病机理常与各种诱发因素造成组胺,五色胺(5一1.4疗效标准HT),激肽,慢反应物质等炎性介质有关,炎性介质痊愈加显效为有效。作用于微小血管而引起风团、瘙痒[2]。若病程超过6痊愈皮疹完全消退,瘙感消失。周

5、,反复发作为慢性荨麻疹,此种病多找不到病原,显效皮疹60%以上消退,瘙感明显减轻。治疗较困难,对常规用抗组胺药治疗反应性差,一般好转皮疹2O%~60%消退,瘙感减轻。抗组胺药物对心脏有毒性,选择联合用药要慎重『3]。无效皮疹20%以下消退,瘙感无明显减轻。我们筛选2种对心脏无毒性药。联合用药和单用药比较疗效。实验结果:实验组(依匹斯汀联合非索非那2结果定)治疗慢性荨麻疹,治疗55例病人,痊愈率为78.2%,有效率为94.5%,对照组l,单存用依匹斯作者简介:韩在刚(1967一),男,硕士,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临汀痊愈率为58.6%,有效率为82.7%,对照组2,单床药学存用非索非那定,治

6、愈率为54.5%,有效率为77.2%。依匹斯汀联合非索非那定疗效优于单存用依明显。本研究对临床治疗慢性荨麻有重要的指导意匹斯汀和单存用非索非那定(P<0.05)。其作用机义。理:依匹斯汀联合非索非那定对组胺。白三稀C4.PAF,5一羚色胺有抑制作用,并能抑制慢反应物质A参考文献[I]朱学骏,顾有守,沈丽玉.实用皮肤性病治疗学[M].第3版(CSRSA-A)化学介质的释放[4]。非索非那定,可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可降低的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2]祝宏’,张彤.抗变态反应药物研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依赖减少,和白介素一6的释放减少由嗜酸性粒细胞200

7、0,9(10):670—672.诱导的白介素8;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3]朱大勋.抗组胺药与心脏不良反应的流行病学调研概况『J].中国可溶性黏附分子释放。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14(6):430.[4]邹先彪,赵广.抗组胺药在皮肤科应用的进展[J].中国皮肤性病依匹斯汀联合非索非那定这两种药物.不能通过学杂志,1998,12(6):367—369.血脑屏障,因而无镇静作用。经临床观察不良反应不收稿日期:2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