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计算题常用的比例与公式汇总.doc

《经济生活》计算题常用的比例与公式汇总.doc

ID:59250166

大小:4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9-08

《经济生活》计算题常用的比例与公式汇总.doc_第1页
《经济生活》计算题常用的比例与公式汇总.doc_第2页
《经济生活》计算题常用的比例与公式汇总.doc_第3页
《经济生活》计算题常用的比例与公式汇总.doc_第4页
《经济生活》计算题常用的比例与公式汇总.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经济生活》计算题常用的比例与公式汇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经济生活》计算题常用的比例与公式汇总一、关于商品价值量、商品价格、劳动生产率的计算问题1.比例关系(1)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时间无比例关系) (2)社会必要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时间无比例关系。) (3)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时间无比例关系。) (4)个别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5)无论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如何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

2、内所创造的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 (6)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都会引起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商品数量)的变化,二者成正比。(7)通货膨胀率与价格成正比;纸币贬值率与价格成反比2.口诀“正比乘、反比除、增加加、减少减”,用函数表达如下(1)所求数量y与X%升降成正比时,y=k(1±X%) (k为已知数,増为加,降为减) (2)所求数量y与X%升降成反比时,y= k/ (1±X%) (k为已知数,増为加,降为减)注意:概念之间数量关系成正比的,用“×”,成反比的,用“÷”。“提高”、“上升”、“增加”、“升值”用“+”

3、。例如,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劳动者数量增加10%,人民币升值了5% 等;“降低”、“减少”、“贬值” 用“-”。例如,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20%,美元贬值10%3.主要方法(1)直接推算法(正比关系用乘法,反比关系用除法,提高用加法,降低用减法)。明确变量之间的一直关系,直接推理。(2)解答方程式法(根据变量设方程式)。将求知数据设为未知数,借助数学思维进行推算。(3)设定数值法(整倍变化设数值,公倍公约好推算)。求取相关变量的公倍数或公约数,进行模型化推算。4.相关公式(1)求价值(格)总量(或总额)的公式①国家创造的商

4、品价值总额(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数量(或使用价值量)②价格总额(总量)=单位商品的价格X商品的数量(使用价值量)③求企业创造的价值总量:a企业创造的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使用价值量或者个别劳动生产率)b假设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x%,那么现在企业商品价值总量=企业原产品数量X(1+X%)X单位商品价值量=原价值总量X(1+X%)注意: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国家/行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②价值总额与价格总额有区别吗?虽然价格是价值的体现,但

5、是并不是所有情况下价格与价值都相符。价值总额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与劳动者的数量成正比;而价格总额不仅与劳动者的数量成正比,而且跟社会劳动生产率成正比.(2)求单位商品价值量、单位商品价格与价格变化的公式①单位商品价值量=价值总额∕商品数量(静态)②当前单位商品价值量 =原有单位商品价值量×(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减幅度)=原有单位商品价值量/(1±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的幅度)注意:上面公式②可以细分为三个公式a单位商品价值量=上一年度商品价值量∕1±社率提高或降低幅度(动态)b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X%时,该商

6、品的现在价值量为=原价值量×(1+X%)。c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X%时,该商品的现在价值量为=原价值量×(1-X%)。)③单位商品价格=价格总额∕商品数量④商品价格=商品价值∕货币价值⑤已知通胀率时,如何求商品现价?商品现价=商品原价×(1+通货膨胀率或物价涨幅)⑥已知货币贬值率时,如何求商品现价?        商品现价=商品原价∕1-货币贬值率⑦已知货币升值率时,如何求商品现价?         商品现价=商品原价∕1+货币升值率注意货币本身的价值变化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纸币本身的升值或贬值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

7、。(3)已知劳动生产率,劳动者数量,如何求现在商品数量?①现在商品数量=上一年度商品数量×(1±本年度劳动者数量增加或减少幅度)×(1±本年度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幅度)     (注:劳动生产率包括个率和社率, 劳动者数量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②现在的商品数量(或使用价值量)=企业原产品数量X(1+X%)(4)关于互补品、替代品的变动量的计算(关于需求交叉弹性的计算问题)①理论依据 需求交叉弹性指的是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程度。它的计算方法是用甲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乙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如果需求

8、交叉弹性大于零,则表明二者为替代关系,数字越大,替代关系超强;反之,小于零为互补关系,数字越小,互补程度越强。 关键要把握两个因素。一,对于原商品,互补品变动比例与之成正比、替代品变动比例与之成反比;二,要注意价格对供(生产)、求(消费或需求)的影响。根据价值规律,价格与生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