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史传文中谏与文学叙事研究综述.doc

早期史传文中谏与文学叙事研究综述.doc

ID:59445496

大小:5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24

早期史传文中谏与文学叙事研究综述.doc_第1页
早期史传文中谏与文学叙事研究综述.doc_第2页
早期史传文中谏与文学叙事研究综述.doc_第3页
早期史传文中谏与文学叙事研究综述.doc_第4页
早期史传文中谏与文学叙事研究综述.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早期史传文中谏与文学叙事研究综述.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早期史传文中谏与文学叙事研究综述•国学教育论文早期史传文中谏与文学叙事研究综述何等红[普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云南普洱665000]摘要:谏是中国古代社会臣下对君王的失当言行进行规劝、告诫,以期导正的一种行为,又称谏议或谏净。早期的言谏基本保存在史传散文当中,大量言谏例具有叙事意义。历来论及谏译者众矣,从叙事角度研究早期史传文者也不可胜数,然而从叙事角度研究早期言谏者寡矣,不过众多前辈先贤的研究还是间接为本论题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材料。关键词:谏文学叙事研究综述中国自进入文明社会具备国家雏形以来,君主制便应运而生。随着社会形态的进化,君王的权

2、力不断扩大,并演变成集众权力于一身的专制者。国家的兴废祸福往往操纵于一人之手,这必然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危险性,纵使再英明的君王,也难免出现施政错误,使国家陷人祸难,更不要说一些庸昏之主。所以我国自古就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谏净制度,用以监察君王的施政,尽量避免因施政不当而引来灾祸。一、谏的界定为了监督和约束君王权力的泛化,古代中国很早就诞生了一套监督、约束体系监察制度,即所谓的言官制度,主体是谏。关于言官制度当中的谏净,很多研究者都做过非常充分的论述,以下罗列几条,如邵伯歧等人所著的《中国监察史》(第一卷)解释道:〃谏指直言规劝・以进忠言,匡正

3、君王过失,是■■■■NT下对上的行为";欧阳鑫、杨鸿年所著的《中国政制史》中言〃所谓谏净就是臣子对君主的过失进谏以图纠正其错误并希冀避免政治的损失〃①。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可知,从字源上来说,谏的意思为进言规劝、告诫,以言语匡正别人。《广韵》:〃谏,直言以悟人也。"从内容上来说,谏涉及君臣上下关系,主体是臣,方向从下到上。从形式上来说,谏分言谏、书谏两种形式,跟后世出现的奏议分为奏言和奏章相似。言谏指的是以面谏的方式进言谏净,似于口奏,而书谏指的是以文本的形式进言谏净,类于书奏。从历时来看,早期谏言以言谏为主,战国后期才逐渐转向书谏。早期谏言

4、大多出口陈言,不留篇目,明代学者们就早已指出:〃古人敷奏谏说之辞,见于尚书、春秋内外传者,详矣。然皆矢口陈言,不立篇目,故伊训无逸等篇,随意命名莫协于一,然亦出自史臣之手,刘勰所谓言笔未分。〃二、论题的提出谏净之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尧舜时代,据《吕氏春秋•白知》篇记载:〃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汉代高诱注日:〃欲谏者击其鼓也。书其过失以表木也"④,击鼓进谏,表木写过,用以批评监督君王之过失。不过“中国祖先虽早知谏的重要而躬行实践,但它的理论则在周朝方始形成〃⑤。周文王时期,国家正式设立谏官制度,〃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周礼•地

5、官司徒第二》)。自此以后,谏净制度逐渐成形,秦王朝时期设立谏议大夫,开启了中国两干多年皇权社会的谏净监察体制。而对于先秦之谏净,由于尚处于中国谏净制度之萌芽期,谏净的群体更广,谏净环境更宽松,使得先秦时期的进谏风气甚为浓厚,据笔者统计,《左传》有完整谏例六十六则、《国语》有五十四则、《晏子春秋》有四十多则,《战国策》中也有很多。对于中国文化中独特且重要的谏净而言,言谏注重以口奏的形式劝谏,书谏注重以文本的形式上书劝谏。两种形式的劝谏方式在历史的纬度中,此消彼长,先秦时期以言谏为主流,秦以后书谏逐渐上升为主流。由于口头资料保存困难的缘故,早

6、期的言谏基本保存在史传散文当中,上文所统计的众多谏例基本都属于言谏例。笔者在研究先秦史传叙事时,发现先秦史传文中存在的大量言谏例具有叙事意义,这些言谏实例基本有一个叙述模式:谏因一谏者言谏一谏辞一被谏者的反应(或态度)—谏果(纳谏与否的结果这种模式的叙述一方面能够单独进行一个故事的叙事,另一方面也能在整个历史事件的叙事当中,起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叙事效果,因此整个谏例叙事都值得探讨。三、研究综述根据笔者搜集到的资料,历来论及谏译者众矣,从叙事角度研究早期史传文者也不可胜数,然而从叙事角度研究早期言谏者寡矣,对早期言谏、书谏演进关注者也较少,

7、不过众多前辈先贤的研究还是间接为本论题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材料。古人早期言谏之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谏的功用和谏法的梳理上。《尚书》中就有〃惟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之说,提出谏具有使君王圣明的功能。战国时期荀子首先指出谏主要针对国君,当国君之言行危害国家之际,身为人臣与宗族长辈有义务进行劝谏。国君如果不采纳,臣下可以以死强谏⑧,说明谏为人臣之本分。相对于以死强谏的净,《礼记•曲礼》又提出另外一种劝谏艺术,〃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⑨。由此衍生出了五谏之法的总结,汉代何休、刘向、班固都有所论及。由于提倡臣子对君王的正谏作用,古人很

8、早就进行了谏例故事的归纳,自《荀子》开始,《吕氏春秋》《说苑》《白虎通义》等典籍专门列篇进行归纳。类书兴起以后,以谏为词条的分类更加多元丰富化,唐代《艺文类聚》《初学记》《北堂书钞》,宋代《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