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评定学》课件:平衡.ppt

《康复评定学》课件:平衡.ppt

ID:59504903

大小:1.46 MB

页数:36页

时间:2020-09-10

《康复评定学》课件:平衡.ppt_第1页
《康复评定学》课件:平衡.ppt_第2页
《康复评定学》课件:平衡.ppt_第3页
《康复评定学》课件:平衡.ppt_第4页
《康复评定学》课件:平衡.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康复评定学》课件:平衡.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协调与平衡评定2协调(coordination)是指人体产生平衡、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正常的随意运动需要若干肌肉的共同协作运动,当主动肌收缩时,必有拮抗肌松弛、固定肌的支持固定和协同肌协同收缩,才能准确地完成一个动作,肌肉之间的这种配合运动称为协调运动。协调运动主要表现为产生平滑的、准确的、有控制的运动,同时伴有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肌力。3协调障碍协调运动的产生需要有功能完整的深感觉、前庭、小脑和锥体外系的参与,协调障碍是指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4协调

2、障碍产生的因素协调性运动障碍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小脑、基底核、脊髓后索)的病变所致。小脑对协调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每当大脑皮层发出随意运动的命令时,小脑便产生了制动用。当大脑和小脑发生病变时,四肢协调动作和行走时的身体平衡发生障碍,前庭迷路系统统、本体感觉与视觉的异常也可造成协调运动障碍;协调性运动障碍还包括不随意运动以及由于肌肉的痉挛、肌肉肌腱挛缩造成的运动异常。5(三)协调障碍常见类型根据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病变部位,共济失调分为小脑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脊髓后索共济失调3种。6小脑共济失调小脑的主要功能是

3、维持身体的平衡、调节肌张力和调节随意运动。7基底节共济失调此类病变的受试者主要是肌张力发生改变和随意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震颤、肌张力过高或低下、随意运动减少或不自主运动增多。(1)震颤:(2)舞蹈病:(3)手足徐动症:(4)抽搐:(5)肌张力障碍症:83.脊髓后索共济失调脊髓后索病变造成深感觉障碍,此类受试者不能辨别肢体位置和运动方向,行走时动作粗大,迈步不知远近,落地不知深浅,踩棉花感,并需要视觉补偿,常目视地面行走,在黑暗处则难以行走。检查时会发现震动觉、关节位置缺失,闭目难(Romberg)征阳性。9(四)常见表现

4、1.协同不良2.辨距不良3.眼震4.意向震颤5.失平衡10评定方法协调实验1、平衡协调试验2、非平衡协调试验111213平衡功能的评定平衡(balance,equilibrium)是动作的基本保证,要使活动的身体保持平稳、准确,就须有良好的平衡与协调功能。平衡与协调功能关系密切,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维持体正常的活动。14人体平衡(balance,equilibrium)是指身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时,通过自发的、无意识、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质心稳定的能力。支撑面是指人体在各种体位下(卧、坐、站立、行走)所依靠的接触人体

5、站立时的支撑面,为两足及两足之间的面积。15人体平衡的维持机制一般认为,人体平衡的维持需要三个环节的参与:感觉输入中枢整合运动控制前庭系统、视觉调节系统、身体本体感觉系统、大脑平衡反射调节系统、小脑共济协调系统以及肌群的力量在维持人体平衡方面亦起着重要作用。161.感觉输入人体站立时身体所处位置与地球引力及周围环境的关系通过视觉、躯体感觉、前庭觉的传入而被感知。适当的感觉输入,特别是躯体、前庭和视觉信息对平衡的维持和调节具有前馈和反馈的作用。17(1)视觉系统:由视网膜收集经视通路传人视中枢,提供周同环境、身体运动和方向

6、信息。在环境静止不动的情况下,视觉系统能较准确地感受环境中物体的运动以及眼睛和头部的视空间定位。当身体的平衡因躯体感觉受到干扰或破坏时,视觉系统通过颈部肌肉,缩使头部保持向上直立位和保持水平视线来使身体保持或恢复到原来的直立位,从而获得新的平衡。18(2)躯体感觉:平衡的躯体感觉包括皮肤感觉(触、压觉)和本体感觉。在维持身体平衡和姿势的过程中,与支撑面相接触的皮肤触、压觉感受器向大脑皮质传递有关体重的分不情况和身体质心的位置;分布于肌肉、关节及肌腱等处的本体感受器(螺旋状感觉神经末穰收集随支撑面变化的信息,经深感觉传导通

7、路向上传递。193)前庭系统:包括三个半规管。在躯体感觉和视觉正常的情况下,前庭冲动在控制人体质心位置上的作用很小。当躯体感觉和视觉信息均不存在(被阻断)或输入不准确而发生冲突时,前庭系统的感觉输入在维持人体平衡就变得非常重要。202、中枢整合三种感觉信息在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等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的方案。213、运动控制中枢神经系统在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后下达运动指令,运动系统不同的协同运动模式控制姿势变化,将身体质心调整到原来的范围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22

8、当平衡发生变化时,人体通过三种调节机制或姿势性协同运动模式来应变,包括踝调节机制、髋调节机制及跨步调节机制。231)踝调节机制:是指人体站在一个比较坚固和较大的支撑面上,受到一个较小的外界干扰(如较小的推力)时,身体质心以踝关节为轴进行前后转动或摆动(类似钟摆运动),以调整质心,保持身体的稳定性。242)髋调节机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