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礼器和服饰.doc

古代礼器和服饰.doc

ID:59526167

大小:71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11-08

古代礼器和服饰.doc_第1页
古代礼器和服饰.doc_第2页
古代礼器和服饰.doc_第3页
古代礼器和服饰.doc_第4页
古代礼器和服饰.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礼器和服饰.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匜(拼音:yí,注音:ㄧˊ,音同“仪”)是中国先秦礼器之一,用于沃盥之礼,为客人洗手所用。周朝沃盥之礼所用水器由盘、盉组合变为盘、匜组合。(形声。从匚(fāng),从也,也亦声。匚,受物之器。“也”意为“延伸”。“匚”与“也”联合起来表示“匚向外延伸”、“向外延展的匚”。本义:带有延伸部分的盛水器(其延伸部分称为“流”)。古代盥洗时舀水用的器具,形状像瓢)同本义[gourd-shapedladle]。如:匜水(以匜盛水。也指匜中的水)中国古代贵族举行礼仪活动时浇水的用具,出现在西周中后期(约2700多年前),盛于东周。匜形椭长,前有流,后有鋬,多有四足。早

2、期匜为青铜制,汉代以后出现匜金银器、匜漆器、匜玉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有“奉匜沃盥”的记载,沃的意思是浇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奉匜沃盥”是中国古代在祭祀典礼之前的重要礼仪。匜是商周时期用青铜铸造的一种洗漱器皿,相当于现代的瓢或舀水器,有的有盖,有的体高,有的全身布满花纹,造型不一。1.动词:(洗手、脸)(会意。小篆字形,从臼(jiù),舂米用的器具,从水,从皿(表示与器皿有关)。合起来表示:以手承水冲洗而下流于盘(皿)。本义:洗手)2.名词:(盥洗用具)古代洗手的器皿承姑奉盥,训子停机。——北周·庾信《周安昌公夫人郑氏墓志铭》孝子圖漆篋東漢出土現藏

3、朝鮮平壤博物館小箱子,藏物之具。大曰箱,小曰箧负箧曳屣。——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吴氏墓出土霞帔帔pèi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饰:凤冠霞帔。形声。从巾,从皮,皮亦声。“巾”指小幅的丝麻织物。“皮”本指动物皮张,转义指“覆盖物”、“第二皮肤”。“巾”与“皮”联合起来表示“丝麻质地的覆盖物”。帔,源于明代贵族妇女的礼服-----大袖褙子。褙子原是窄袖,对襟大领很大,直贯底摆。至明末,其袖式逐渐演变为大袖,领式也由长大领缩为斗长大领。戏曲服装“帔”即是在明代“褙子”基础上,经过装饰和美化后形成的。(1)披肩六朝的帔近似今日披风,男女兼服。唐代帔子近似后世云肩、背心

4、,为女子常服。宋代的帔子可能指盖头,为已婚妇女象征,且作装饰,为出嫁新娘不可少。《南史.任昉传》:“西华冬月著葛帔綀裙。”唐蒋防《霍小玉传》:“容貌妍丽,宛若平生,着石榴裙,紫袪裆,红绿帔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公主出降》:“又有宫嫔数十,皆真珠钗插,吊朵,玲珑簇罗头面,红罗销金袍帔。”(2)命妇的礼服帔子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时发展成了霞帔——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明代服用此式较为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

5、坠子。因文有霞彩,称霞帔。始于唐。宋帔分两种,霞帔非恩赐不得服,直帔通行于民间。明代霞帔形似两条彩练,绕过头颈,挂在用前下垂一根金玉坠子。清代霞帔阔如背心,中间缀以补子,下施彩色流苏。《文献通考.王礼九》:“[宋]孝宗乾道中,中宫常服,有司进真红大袖,红罗生色为领,红罗长裙,红霞帔,药玉为坠,背子用戏罗,衫子用黄红纱,裆袴以白纱,裙以明黄,短衫以粉红为之。”《续文献通考.王礼八》:命妇冠服,洪武四年定,“一品衣金绣文霞帔,”,“二品衣金绣云肩大杂花霞帔”。“三品衣金绣大杂花霞帔”,“四品衣绣小杂花霞帔”,“五品衣销金大杂花霞帔”,“六品、七品衣销金小杂花霞

6、帔”,“八品、九品衣大红素罗霞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