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ID:5958619

大小:3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29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_第1页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_第2页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_第3页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_第4页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声音的产生》教学设【教学内容】:《声音的产生》是粤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振动与声音》第一课时内容。【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在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的过程中,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能够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3、让学生养成实验的全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学会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现象的乐趣。【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二胡、笛子、小棒、鼓、音

2、叉、等。【学生准备】:尺子、橡皮筋、铅笔盒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几种不同的声音。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并猜一猜他们分别是什么声音?师:第一种是什么声音?生:火车师:第二种是什么?生:打雷生:第三种是刹车生:第四种是门铃生:第五种是牛叫生:第六种是狗叫生:第七种是鸟叫2、师:这些声音都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它们是怎样发出来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声音的产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谁来举

3、例说说?生:老虎叫的声音、猪叫的声音……3、师:同学们能马上制造出一种声音来吗?(要求:制造声音时不要用力太大,以免影响其他班级上课)。生:敲桌子的声音、呼吸的声音、敲尺子的声音……【设计意图:听声音、猜物体,举生活中的声音的例子,制造声音,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二、活动:寻找乐器的发声部位1、师:刚才我们找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其实有的声音是特别好听的,请听。师:乐器能发出悦耳的声音,不同的乐器发声的部位是不同。那它们的发声部位在哪里呢?2、师:现在,我们先探

4、究三种比较熟悉的乐器,它们分别是:古筝、二胡、鼓。逐一演示给学生观看。师:现在请同学们猜一猜它们的发声部位在哪里?小组交流、讨论,并边讨论边填写表格。请同学汇报。生:古筝的发声部位在弦上生:二胡的发声部位在弦上生:鼓的发声部位在鼓面上3、欣赏视频、动手操作。(从中让学生体会乐器的发声部位在哪里)。古筝:播放视频,让学生观察,寻找它的发声部位。二胡:学生和老师拉动二胡,让学生观察,寻找它的发声部位。鼓:请学生敲鼓,让学生观察,寻找它的发声部位。学生确定古筝的发声部位在弦上;二胡的发声部位在弦上;鼓的发声部位在鼓面上。【设计意

5、图:寻找发声部位,有利于学生有目的、有方向的研究物体的发声部位。在寻找的过程中,先让学生猜想,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让学生在观察和聆听中寻找物体的发声部位。激起学生探究事物的欲望和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三、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师:同学们,其实各种声音产生的原理是相同的。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下面我们做几个实验,找出声音的产生与什么现象有关?(1)拨橡皮筋。师:介绍拨橡皮筋实验的方法: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拉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师: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生:听到了声音。生:看到橡皮筋在动。(2)弹尺子。师

6、:介绍弹尺子实验的方法:压住尺子的一端,拨动尺子的另一端。师: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生:听到了声音。生:看到尺子在动。(3)敲鼓。师:介绍敲鼓实验的方法:将黄豆放在鼓面上敲击鼓面时,你们能观察到什么现象?生:黄豆在跳动。师:为什么黄豆在跳动呢?生:因为鼓在振动,使鼓上面的黄豆跳动起来。(4)喉头的感觉。师:介绍喉头部分说话实验的方法:请同学们用手摸着喉头部分,然后跟我一起朗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问:你们的手摸着喉头部分有什么感觉?生:朗读时,喉部在振动。(5)敲音叉。师:介绍敲音叉实验的方法:敲击音叉后,用手触摸

7、音叉,你们的手感觉到了什么?多请几个学生出来感受一下。生:振动。生:听到很小的声音。2、思考、讨论问题。(1)以上几个实验中,每种物体发出的声音相同吗?发出声音的部位呢?(2)这些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的现象?(3)由此推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振动。3、小结:物体(橡皮筋、尺子、鼓、喉头、音叉)的振动(拨、弹、敲、说话、敲)产生声音。【设计意图】: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前如果没有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是不成熟的,探究效果也是浅显的。因此,在学生实验之前,让学生思考与探究相关的问题,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探究活动的

8、盲目性,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学生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后,教师并没有到此为止,而通过“握住正在振动的音义,使其停止振动,声音消失”的演示。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然理解起来也就更通彻。四、不振动的物体会发出声音吗?1、师:敲击音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