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第1课时名师精编教案.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第1课时名师精编教案.docx

ID:60908786

大小:67.58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1-0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第1课时名师精编教案.docx_第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第1课时名师精编教案.docx_第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第1课时名师精编教案.docx_第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第1课时名师精编教案.docx_第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第1课时名师精编教案.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第1课时名师精编教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名校名推荐⋯⋯⋯⋯⋯⋯⋯⋯⋯⋯⋯⋯⋯⋯⋯⋯⋯⋯⋯《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教学重点: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分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教学难点: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文言文分析与解读相结合的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孔子的“文德服人”的治国原则,了解了儒家的“仁爱”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了解一下孟子的“仁政”思想,看看孟子对儒家思想做了哪些发展。二.《孟子》介绍:孟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邹

2、人,名轲,字子舆,儒家大师。《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的主要主张是:1⋯⋯⋯⋯⋯⋯⋯⋯⋯⋯⋯⋯⋯⋯⋯⋯⋯⋯⋯⋯⋯⋯⋯名校名推荐⋯⋯⋯⋯⋯⋯⋯⋯⋯⋯⋯⋯⋯⋯⋯⋯⋯⋯⋯仁政,民贵,君轻。三.预习检测:1.正音练习。数罟(gu)洿池(wu)鱼鳖(bie)河豚(tun)狗彘(zhi)庠序(xiang)孝悌(ti)饿莩(piao)2.朗读课文,注意断句。①上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斯天下之民至焉四.分析课文第一段:1.“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答:“之”是助词,无意义,“于”是对于的意思。2.“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用法?答:“焉耳矣

3、”三个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3.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①凶A河内凶庄稼收成不好B凶多吉少不吉利的事C汉初匈奴凶黠凶恶,残暴D甫闻凶讯不幸,多指丧事E缉拿元凶杀人的人②加2⋯⋯⋯⋯⋯⋯⋯⋯⋯⋯⋯⋯⋯⋯⋯⋯⋯⋯⋯⋯⋯⋯⋯名校名推荐⋯⋯⋯⋯⋯⋯⋯⋯⋯⋯⋯⋯⋯⋯⋯⋯⋯⋯⋯A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B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施加C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放上D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E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夸大4.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答: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小结:本段写梁惠王把自己的治国之道与“邻国之政”进行比较,说明自己的治国措施和“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五.分析解读二三段。1.“填然鼓之”中“鼓

4、”是什么用法?我们曾在哪一篇文章中学过这种用法?答:“鼓”是名词用作动词,敲鼓。《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用法与此相同。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①或A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B天之行,或日或雨有时C莫之或止表示不定D云霞明灭或可睹或许②直A直不百步耳只不过3⋯⋯⋯⋯⋯⋯⋯⋯⋯⋯⋯⋯⋯⋯⋯⋯⋯⋯⋯⋯⋯⋯⋯名校名推荐⋯⋯⋯⋯⋯⋯⋯⋯⋯⋯⋯⋯⋯⋯⋯⋯⋯⋯⋯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与“曲”相对C理直气壮正确D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E直上载公子上座径直3.孟子为什么要以打仗来说明治国之道?答: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好战”。小结:这两段写孟子以打仗为例引导梁惠王认识自己治国政策的错误。六.翻译:学生自主翻译

5、前三段,教师加以指点。七.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前三段。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