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油田王窑区~沿河湾区长6层微构造成因研究

安塞油田王窑区~沿河湾区长6层微构造成因研究

ID:6216318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07

安塞油田王窑区~沿河湾区长6层微构造成因研究_第1页
安塞油田王窑区~沿河湾区长6层微构造成因研究_第2页
安塞油田王窑区~沿河湾区长6层微构造成因研究_第3页
安塞油田王窑区~沿河湾区长6层微构造成因研究_第4页
安塞油田王窑区~沿河湾区长6层微构造成因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安塞油田王窑区~沿河湾区长6层微构造成因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安塞油田王窑区~沿河湾区长6层微构造成因研究  摘要:安塞油田经过多年的发展,部分油藏已扩边至油藏边部,产建潜力逐渐变小,因此应通过更加精细的研究来寻找可建产区域,满足不断发展的油田需要。油藏微构造研究对产建目标区的有利区筛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精细的微构造研究,进一步加强了对该区域的认识,为下步产建寻找有利区。关键词:安塞油田微构造有利区一、地质背景研究区位于安塞油田东南部,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地质构造平缓,缺少背斜和断层为特点,构造上总体东高西低。三叠系延长组(T3y)是鄂尔多斯盆地内陆湖盆形成后接受的

2、第一套生储油岩系。其岩性主要为一套灰绿色、灰色中厚层-块状细砂岩、粉砂岩和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组成的旋回性沉积。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一个完整的水进-水退沉积旋回。延长组长6时期属湖盆建设期,湖水大面积退缩,分割性加强。二、微构造成因分析5根据微构造的特征(大小、排列、方向等),构造应力场,重力布伽异常图及砂岩等厚图分析,本区的微构造成因一般可以归类为三种成因类型:1.构造应力型由构造挤压应力作用地层褶皱变形而形成的微构造类型。表现为一系列形态规则、定向延伸、排列褶合的低幅度微构造带状组合。研究表明,应力型低幅度构造在区

3、内极为发育,分布极广,复合程度高,构造规模大,是区内最主要的构造类型。根据前人对本区的构造应力方向研究结果来看,本区的最大主应力方向有二个,即北东50°,北西345°。这个方向与本区微构造排列多为北西~南东向、北东~南西向是一致的。说明这两个方向排列的微构造主要为构造应力成因。2.基底隆升型根据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巨型重力布伽异常分布与石炭系顶构造叠合图上可见(图1),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区自北而南分布着刀兔、麒麟沟、延长、富县4个巨型重力高。其中延长巨型重力高轴向N35°E,范围约6000km2,闭合度20毫伽。其中安塞

4、王窑南地区的布伽异常总体是从低异常转向高异常的过渡带附近(图2),总体表现为高于正常的布伽异常。其平面上的布伽异常方向应该是北东南西方向。注:上部为布格重力值虚线表明重力变化趋势线。下部为地层剖面。波状线为推测的基底构造。5由此推测,上述王窑南部地区的北西-南东方向的鼻状隆起构造的成因除了构造应力成因以外,尚有可能是基底隆起的反映(与巨型重力高的存在),特别是大型的鼻状隆起构造更应如此。王窑南部地区北面的北西-南东方向的复合鼻状隆起带可能是受基底隆起有关的微构造复合带。三、差异压实型差异压实是微构造成因类型之一,特别

5、是小型的鼻状隆起微构造。一般来讲带状河道砂岩的中心地带,砂岩的厚度较大,边缘相带的砂岩厚度较薄,但是泥岩厚度较大。在地形准平原化以及沉积、沉降速率相当的情况下,河流三角洲平原地区的总体地层厚度相同。在埋藏过程中,由于富砂的河道中心相带,砂岩的压实率较低,今地层厚度相对埋藏初期的厚度变化较小。而河道边缘相带,砂岩含量低,泥岩含量高。泥岩的压实率高,地层厚度相对埋藏初期的厚度减薄较多,地层顶面出现差异压实,出现向河道边缘倾斜的鼻状隆起构造(见图3)。5差异压实型鼻状隆起构造主要形成于砂岩与泥岩相接的过渡带,在这里差异压实

6、率变化最大,最容易形成差异压实型鼻状隆起微构造。从特征上来看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砂岩厚度向构造下倾方向减薄,这时形成的鼻状隆起构造的等值线是向下倾方向倾没;第二种情况为砂岩厚度向构造上倾方向减薄,这时形成的鼻状隆起构造的等值线仍然是向下倾方向倾没,鼻轴下倾方向指向砂岩加厚方向,构造等值线在向泥岩方向出现一个相对宽缓的平台;第三种情况为构造等值线与砂岩走向垂直,由于砂岩边缘压实率较大,砂体边缘出现向下倾方向倾没的鼻状隆起微构造(见图4)。另外通过对长6层各个小层上差异压实型各类正向微构造进行统计表明,各小层中的

7、各类正向微构造中,大约有60%以上都与差异压实有关。因此,长6层各小层的微构造从大尺度来讲与基底隆起,构造应力有关(几十~几百千米尺度),在小尺度(百米~千米尺度以内)的微构造主要是与差异压实有关。即区内小尺度微构造是在大尺度构造背景下受差异压实的控制。参考文献[1]郭彦如,刘化清,李相博等.大型坳陷湖盆层序地层格架的研究方法体系-以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为例[J].沉积学报,2008,26.(3):384-391.[2]窦伟坦,侯明才,陈洪德等.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研究[J].成都理工大

8、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5(6):686-693.[3]朱筱敏,刘媛,方庆,等.大型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形成条件和沉积模式: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为例[J].地学前缘,2012,19(1):89-99.[4]武富礼,李文厚,李玉宏等.5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三角洲沉积及演化[J].古地理学报,2004,6(3):307-31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