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成性资源有效引领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成性资源有效引领

ID:6247911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07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成性资源有效引领_第1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成性资源有效引领_第2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成性资源有效引领_第3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成性资源有效引领_第4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成性资源有效引领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成性资源有效引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成性资源有效引领  【摘要】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就应对学习资源动态生成有一个启发、诱导的设计,有一个相机应变、多种策略的准备,这样才能形成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发展、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的理想教育,课堂上才能演绎出不曾预约的精彩。【关键词】动态资源引发生成能动应对有效利用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而现在的动态课堂常常生成出学生的奇思妙想、困惑疑虑、抑或是错误观点,但这恰恰是教师所应关注、利用的新资源。教师如果能够机敏捕捉、能动应对、有效利用生成资源,那么就易与学生同

2、感共鸣,易与学生构建学习共同体。1借“认知错误”让思想不断碰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错误,老师是难以一一预料的。有时候,错误也是一种资源,老师在教学中,应灵活处理,对学生的认知错误,现场做出价值判断并巧妙进行纠错正缪,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在学习过程中,错误总是伴随学生成长,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认真审视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错误,发扬其“闪光点”,及时捕捉学生犯错误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52借“学习疑问”让思考不断深入动态生成中学生的“疑问”与教师创设情境引发疑问有所区别,后者往往是教师追求的学习境况,而前者往往难以预

3、料,甚至“很难理解”,教师必须站在理解学生的角度,细心揣摩,思考对策,有针对性地解开“心结”,富有成效地发挥“疑问”作用。例如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学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一组数据:69,54,23,210,105,87,让学生算算哪些数字是3的倍数。学生通过计算,得出69,54,210,105,87这些数字是3的倍数。教师接着让学生观察3的倍数有什么特点。有学生说:个位上是1,3,5,7,9的数是3的倍数。立即有学生反驳:不对,23就不是3的倍数。学生沉默了,陷入了思考中。教师及时引导:把每个数字的每个数

4、位上的数相加看看,发现了什么?学生列式:6+9=155+4=92+1+0=31+0+5=68+7=15很快孩子们发现: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的和是3的倍数。于是教师让学生总结出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得出规律后,教师准备让学生练习,这时有学生质疑:老师,如果是很大的数字,也会有这个特征吗?5教师显得有些尴尬,得出的结论成了疑问,于是对全班学生说:“那么我们暂且把刚才得出的结论作为猜测,现在来进行验证。”于是教师出了2个较大的数字:3264和2511,让学生先用除法算算它们是

5、不是3的倍数,再把数位上的数字相加看看结果是否与结论相符;接着学生举例,大家验证;最后自己独立验证。经过3轮验证,得出的结果与结论相符,最后,提问的学生满意地接受了这个结论。我很高兴上课的老师当时花了部分时间来让学生自己验证、得出结论,虽然最后因为这个环节耽误了一点时间,但是学生却学得明白、透彻、没有遗憾。试想如果没有质疑,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得出结论,即使当时记住了3的倍数的特征,过后也会遗忘得很快,因为学生自己思维的时间和过程很少,程度好的学生当时就接受了,程度差的学生很有可能还没有领会这句话的意思,如果这个时候进行练习,

6、对数字的判断的速度和正确率都可能明显降低。太过顺利的课堂教学是令人担心的,学生的隐含问题如果不能当堂发现,过后再补效果也会差很多,有疑惑和差异是好事,学生可以在互相学习中不断进步,教师也可以锻炼自己的临场应变能力。3借“思维空间”让探究不断完善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活动空间,才能激起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使他们的思维在一个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驰骋,也才能产生多种教学资源,促进“生成”。5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意义”这一课时,让学生利用手中12个具体实物,表示出一些分数。比一比看哪一小组在规定时间里表示的分数多?课堂

7、上一下子忙碌起来了。班级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记录的,有分实物的,并且一边讨论,一边操作,过了几分钟后,教师请他们各个小组上台演示自己表示的分数,第一个上台汇报一口气说出1/2、1/3、1/6、1/12,说完后。就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喊,还有1/4、3/4、2/3。受这个学生影响,其他小组学生又补充了六分之几,十二分之几的分数。此时,多数学生都认为已经表示的很完整了。但还有一个小组同学把手举的高高的,老师就请他上台来说自己观点,他说:“我把12块糖平均分成3份,其中2份是2/3是8块糖,把它如果平均分成6份,其中4份是4/6,也是8块

8、糖,如果把它平均分成12份,其中的8份是8/12,也是8块糖,我们组还认为2/3=4/6=8/12”,这一发现真是出乎上课老师和听课老师的预料,这样的活动,确是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通过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老师能从学生这些真实的想法中了解他们对分数意义的真实掌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