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神子_恨别原文-翻译及赏析.docx

江神子_恨别原文-翻译及赏析.docx

ID:63038485

大小:66.49 KB

页数:3页

时间:2021-08-05

江神子_恨别原文-翻译及赏析.docx_第1页
江神子_恨别原文-翻译及赏析.docx_第2页
江神子_恨别原文-翻译及赏析.docx_第3页
资源描述:

《江神子_恨别原文-翻译及赏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江神子-恨别原文

2、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三月。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法,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随后调往湖州任知州。此词即作于苏轼由徐州调至湖州途中。作品鉴赏此词化用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无力百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句意,将积郁的愁思注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抒发了作者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并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词的上片以感慨起调,言天涯流落,愁思茫茫,无穷无尽。天涯流落,深寓词人的身世之感。苏轼外

3、任多年,类同飘萍,自视亦天涯流落之人。他在徐州仅两年,又调往湖州,南北辗转,这就更增加了他的天涯流落之感。这一句同时也饱含着词人对猝然调离徐州的感慨。既相逢,却两句,转写自己与徐州人士的交往,对邂逅相逢的喜悦,对骤然分别的痛惜,得而复失的哀怨,溢于言表。携手两句,写他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最后离开此地时依依惜别的动人一幕。携3手佳人,借与佳人乍逢又别的感触言离愁。和泪折残红,写作者面对落花,睹物伤怀,情思绵绵,辗转不忍离去,同时也是写离徐的时间,启过拍为问三句。末三句由残红而想到残春,因问东风尚余几许,感叹纵使春光仍在,而身离徐州,与谁同春。此三句通过写离徐后的孤单,写对徐州的依恋,且笔

4、触一波三折,婉转抑郁。词的下片即景抒情,继续抒发上片未了之情。过片隋堤三月水溶溶,是写词人离徐途中的真景,将浩荡的悲思注入东去的三月隋堤那溶溶春水中。背归鸿,去吴中,亦写途中之景,而意极沉痛。春光明媚,鸿雁北归故居,而词人自己却与雁行相反,离开徐州热土,南去吴中湖州。苏轼是把徐州当成了他的故乡,而自叹不如归鸿。清泗与淮通暗寓作者不忍离徐,而现实偏偏无情,不得不背鸿而去,故于途中频频回顾,直至去程已远,回顾之中,唯见清澈的泗水由西北而东南,向着淮水脉脉流去。看到泗水,触景生情,自然会想到徐州(泗水流经徐州)。歇拍三句,即景抒情,于沉痛之中交织着怅惘的情绪。徐州既相逢难再,因而词人欲托

5、清泗流水把千滴相思之泪寄往徐州,无奈楚江(指泗水)东流,相思难寄,令词人不禁怅然若失。托淮泗以寄泪,情真意厚,且想象丰富,造语精警;而楚江东流,又大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感情沉痛、怅惘。此词写别恨,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作者由分别之地彭城,想到去湖州途中沿泗入淮,向吴中新任所的曲折水路;又由别时之和泪,想到别后的寄泪。这样,离愁别绪更显深沉、哀婉。结句流不到,楚江东,别泪千点因春水溶溶而愈见浩荡,犹如一声绵3长的浩叹,余韵悠长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