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际劳动力流动对区域差距和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

区际劳动力流动对区域差距和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

ID:7062319

大小:32.1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2-03

区际劳动力流动对区域差距和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_第1页
区际劳动力流动对区域差距和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_第2页
区际劳动力流动对区域差距和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_第3页
区际劳动力流动对区域差距和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_第4页
区际劳动力流动对区域差距和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区际劳动力流动对区域差距和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区际劳动力流动对区域差距和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  [摘要]探讨了区际劳动力流动对区域差距的影响,并对中国现阶段区际劳动力流动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区际劳动力流动区域差距产业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各区域的要素流动影响巨大。以东部地区为例,20年来,劳动力和资本大量输入、技术与创新广泛传播,带动了经济高速增长。在这里面区际劳动力的流动有何规律可循?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本文首先从一般的角度分析区际劳动力流动对区际行为关系的潜在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现阶段区际劳动力流动进行实证分析。 一

2、、区际劳动力流动的一般理论   新古典区域经济学家认为,区际贸易与要素流动具有相同的效应,即商品与要素价格均等化,因而区际贸易与区际要素流动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例如西伯特曾指出,作为均衡机制,要素流动性越高,则商品贸易范围越小;要素流动性越低,则对贸易的依赖越大。迄今为止,对区际要素流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区际要素流动是如何实现区域要素收益均等化的;二是区际要素流动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国外学者对区际劳动力流动对区际差距影响问题的研究上争论较多。缪尔达尔和赫尔西曼就非常怀疑劳动力的流动必然

3、会导致趋同。Barro   对跨国数据的经验研究结果显示,劳动力流动并不对经济增长产生收敛性的结果。尽管后来Barro   通过技术手段在他的模型中排除了劳动力流动的内生性,但他仍然没有发现劳动力流动对地区收敛的有效作用。但是,   Williamson发现区域经济差距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是区域间劳动力的选择性流动[6]。Taylor和Williamson发现大规模的移民对这些国家的人均GDP   的贡献达到50%,这说明了劳动力流动对地区收敛有决定性的作用。是什么因素在促进劳动力从一区流至另一区?希克斯曾提出

4、一假说:“净经济利益的差异,尤其是工资差异,是迁移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区际迁移的原因远非如此简单。首先,区际劳动力流动是由区域劳动力供求水平状况引起的并将影响区域劳动市场供求。其次,区际劳动力流动会造成多种外部性。由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可知,区际劳动力流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会对区际关系带来不同的影响。 二、中国现阶段劳动力流动特点   一般而言,劳动力的全国流动有利于技术和信息向落后地区的扩散。尤其是在缩小地区差距方面。国内在劳动力流动对地区收敛影响的研究上结论基本一致:认为劳动力流动确

5、实对地区收敛产生影响作用。如姚枝仲等认为劳动力流动对于消除地区之间要素禀赋差异的作用明显,因而可以有效地消除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从而实现“条件收敛”。王德文等人认为人口迁移在1990年前后使十几个省区的GDP值平均增加了1.5%,并使这些省市的基尼系数分别降低1.6%~7.5%,他们还验证了省际间人口迁移对地区差距的形成确实起到延缓作用。刘强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大规模的劳动力区际迁移是中国地区间经济增长收敛的重要诱发因素。按照樊刚的研究结果,劳动力流动是通过“分母”来影响地区经济的,并因此对地区收敛产生影响。王小

6、鲁等人也认为:在市场条件下,劳动力在地区间的流动将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的劳动报酬差距和人均GDP 差距。   据估计,1980年全国发生迁移人口数量达到450万,1984-1985年间迁移人口695.8万人,1985-1990年期间年度迁移人口达673.8万人[13]。1978-1999年期间仅农业劳动力转移就达1.18亿,年均562万人,其间转移劳动力的总量由0.22亿人增加到1.4亿人,年均增长9.3%。1984年以后,全国劳动力转移数量大幅度增加,仅1984-1988年间,累计转移劳动力5566万人,平均

7、每年转移1113万人。   以1999年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状况为例,根据抽样调查数据,1999年中国农村跨省流动就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为4.511%,比1998年的3.997%上升了0.65个百分点。结合《中国统计摘要2000》中1999年中国乡村劳动力为46897万,推断1999年的跨省流动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为2115万,比1998年增加了259万。而1999年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增加量560万,新增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有46%是通过跨省流动的方式实现就业的。从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状况看,按照区域划

8、分,1999年跨省流动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中,进入东部地区就业的占81.5%;进入中部地区就业的占9.2%;进入西部地区就业的占9.3%。1999年跨省流动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中,来自东部地区的占10.3%;来自中部地区的占54.9%;来自西部地区的占34.8%。1999年的跨省流动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仍大多数来自中西部地区,占全部跨省流动的农村劳动力的90%,比1999年增加2个百分点。而跨省流动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就业地区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