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08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文意根据文意推断(原卷版)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08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文意根据文意推断(原卷版)

ID:73327715

大小:95.12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3-11-30

上传者:老李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08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文意根据文意推断(原卷版)_第1页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08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文意根据文意推断(原卷版)_第2页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08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文意根据文意推断(原卷版)_第3页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08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文意根据文意推断(原卷版)_第4页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08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文意根据文意推断(原卷版)_第5页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08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文意根据文意推断(原卷版)_第6页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08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文意根据文意推断(原卷版)_第7页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08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文意根据文意推断(原卷版)_第8页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08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文意根据文意推断(原卷版)_第9页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08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文意根据文意推断(原卷版)_第10页
资源描述: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08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文意根据文意推断(原卷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微专题考点08文言文阅读之理解文意、根据文意推断【命题趋势】概括分析文章内容、根据文意推断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一般考核对文章细节的理解,命题一般采用曲解文意、以偏概全、混淆时间地点、张冠李戴、强加因果、混乱顺序等方式命制,答题时注意找准区位,认真对读。【真题再现】一、【2021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贵耕战而贱儒生,是弃礼义求饮食也。使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而阴阳谬,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士不得战也。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必有水灾;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儒者之在世,礼义之旧防也,有之无益,无之有损。夫礼义,无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须[1]礼义而成。犹足蹈路而行,所路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或无效,而效者待之。儒生,耕战所须待也,弃而不存,如何?韩子非儒,谓之无益有损,盖谓俗儒无行操,举措不重礼,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说,贪官尊荣,故不足贵。夫志洁行显,不徇爵禄,去卿相之位若脱躧者,居位治职,功虽不立,此礼义为业者也。国之所以存者,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礼爱义,率无礼义士,激无义之人。人民为善,爱其主上,此亦有益也。闻伯夷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风者,薄夫敦,鄙夫宽。此上化也,非人所见。段干木(2)阖门不出,魏文(3)敬之,表式其闾,秦军闻之,卒不攻魏。使魏无干木,秦兵入境,境土危亡。秦,强国也,兵无不胜,兵加于魏,魏国必破,三军兵顿,流血千里。今魏文式阖门之士,却强秦之兵,全魏国之境,济三军之众,功莫大焉,赏莫先焉。齐有高节之士,曰狂谲、华士,二人昆弟也,义不降志,不仕非其主。太公封于齐,以此二子解沮(4)齐众,开不为上用之路,同时诛之。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夫狂谲、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到;魏文侯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狂谲、华士之操,干木之节也,使韩子善干木阖门之节、高魏文之式是也,则善太公之诛非也。使韩子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则干木以此行而有益,魏文用式之道为有功;是韩子不赏功、尊有益也。(取材于王充《论衡·非韩》) 注释:(1)须:等待,这里是依靠的意思。(2)段干木:战国时魏国隐士。(3)魏文:魏文候,战国初魏国君主。(4)解沮:瓦解、涣散。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认为儒生没有用处只有害处,本文认为儒生很有用处,不应抛弃。B.本文赞赏魏文侯向段干木扶轼致敬的做法,认为功劳很大,无法超越。C.韩非认为留着狂谲、华士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因而赞赏太公杀了他们。D.本文认为狂谲、华士与段干木是同一类人,对保全国家没有什么用处。二、【2020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当是时,晋国政皆决智伯。智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智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1)惧,乃奔保晋阳。三家以国人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2);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率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三家分智氏之田。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取材于《史记》《资治通鉴》)注释:[1]赵襄子:晋国臣子,赵地之主。后文的魏桓子、韩康子分别为魏地之主和韩地之主。[2]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城墙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块夹板的高度。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时晋国的臣子智伯,一度掌控了晋国的大权,并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B.臣子絺疵见微知著,预见韩、魏必反,向智伯进言反被怀疑,只好求救于齐国。C.张孟谈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二子,瓦解了智伯阵营,致使智氏灭族。D.韩、赵、魏分别得到了诸侯封号,瓜分了晋国的国土,历史的格局发生了改变。三、【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都以糜百物;畦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手?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手哉!吾无取乎尔也。(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采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B.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C.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D.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考点详解】概括分析题目的答题方式:1.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我们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理解其用法、意义还是句式。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2.借助注释,联系背景概括中心意思,忌以偏概全,要特别注意分析选文的题目、尾注等内容,掌握文章出处和作者情况,还要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章进行分析。3.辨析差异,排除干扰高考文言文阅读在奉考点的错误题型有或夸大事实,或偷换概念,或以假乱真,或无中生有,或张冠李戴,如果我们掌握了选项的设置模式,就会帮助我们排除于扰,选出正确答题。关注选项分析部分对原文细节的转述,是正确解答试题的关键。答案对原文细微之处的改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点。关注表示时间、地点、句间关系的词语,看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有无错乱,看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2)事件。关注人物活动方式、事件发展进程中的细微差异,从而确认选项的正误。(3)人物。关注作为主语的人物(或者作为被动者的人物、作为宾语的人物)有没有被改变。4.迁移知识,巧妙运用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是文言文阅读中基础知识运用试题的最大特点。如果能把课内学过的知识迁移运用到高考中,就能迅速准确地答题。5.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件数和行为的程度、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对点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往来于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曰:“今遗民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进取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仍将本部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三年夏六月,祖逖将韩潜与后赵①将桃豹分据陈川故城,豹居西台,潜居东台,出入相守四旬。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豹兵久饥,得米,以为逖士众丰饱,益惧。后赵将刘夜堂以驴千头运粮馈豹,逖使韩潜邀击于汴水,尽获之。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而赵固、上官巳、李矩、郭默各以诈力相攻击,逖驰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皆受逖节度。自河以南多叛后赵归于晋,后赵境土渐蹙。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计。后赵王勒患之,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 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边境之间,稍得休息。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不畜资产,又收葬枯骨,为之祭醊,百姓感悦。方当推锋越河,扫清冀朔,会朝廷将遣戴若思为都督。逖以若思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虑大功不遂;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感激发病。逖虽内怀忧愤,而图进取不辍,营缮武牢城。城北临黄河,西接成皋,四望甚远。逖恐南无坚垒,必为贼所袭,乃率众筑垒。未成,而逖病甚,俄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考妣,谯梁百姓为之立祠。(取材于《晋书》《资治通鉴》)注释:①后赵: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军事力量强大,与当时南方的东晋政权对峙。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时皇帝只想躲在江南,祖逖直言进谏,激励他率部进取中原。B.在与后赵将领桃豹的作战中,祖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C.赵固、郭默等原本互相混战的队伍,被祖逖收编为自己的力量。D.祖逖积极筹备北伐时,朝廷却要派缺乏远见的戴若思来做都督。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公为子,极于孝;为臣,极于忠。忠孝之休,揭如日月者,敢歌于庙中。公尝赴并州掾,过太行山,反瞻河阳,见白云孤飞。曰:“吾亲在其下。”久而不能去。左右为之感动。《诗》有《陟岵》(1)。伤君子于役,弗忘其亲。于嗟乎:孝之至也,忠之所由生乎!公尝以同府掾当使绝域,其母老疾。公谓之曰:“奈何重太夫人万里之忧!”诣长史府请代行。时长史、司马方睚眦不协,感公之义,欢如平生。于嗟乎:与人交而先其忧,况君臣之际乎!公为大理寺丞,决诸道滞狱万七千人,天下服。其平武卫将军权善才坐伐昭陵柏,高宗命戮之。公抗奏不却。上怒曰:“彼致我不孝!”左右策公令出。公前曰:“陛下以一树而杀一将军,张释之所谓‘假有盗长陵一坏土,则将何法以加之?’臣岂敢奉诏,谄陛下于不道!”帝意解,善才得恕死。于嗟乎:执法之官,患在少恩,公独爱君以仁,何所存之远乎!公迁豫州,时宰相张光辅率师平越王之乱,将士贪暴。公拒之,不应。光辅怒曰:州将忽元帅耶!对曰:公以三十万众除一乱臣,彼胁从辈闻王师来,乘城而降者万计。公纵暴兵杀降以为功,使无辜之人肝脑涂地!如得尚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无恨!光辅不能屈,奏公不逊,左迁复州刺史。于嗟乎:孟轲有言: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其公之谓乎!初,中宗在房陵(2),而吉顼、李昭德皆有匡复谠言,则天无复辟意。唯仁杰每从容奏对,无不以子母恩情为言,则天亦渐省悟,竟召还中宗,复为储君。中宗自房陵还宫,则天匿之帐中,召仁杰以庐陵为言。仁杰慷慨敷奏,言发涕流,遽出中宗,谓仁杰曰:“还卿储君。” 仁杰降阶泣贺,既己,奏曰:“太子还宫,人无知者,物议安审是非。”则天以为然,乃复置中宗于龙门,具礼迎归,人情感悦。公之勋德,不可殚言。公为大理寺丞,抗天子而不屈;在豫州日,拒元帅而不下;及居相位而能复废主,以正天下之本。岂非刚正之气,出乎诚性,见于事业?当时优游荐绅之中,颠而不扶,危而不持者,何足道哉!(取材于《唐狄梁公碑》《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注释:(1)《陟岵》:出自《诗经・魏风》,表达久役在外的人想念父母之情。(2)房陵:地名。武则天废其子中宗之帝位,改封其为“庐陵王”,软禁于此。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引用《诗经》中的语句是为了说明狄仁杰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B.作者认为那些在国家危难之际只顾自己游乐不去扶助的官员不值一提。C.中宗被软禁之时,只有狄仁杰敢于向武则天提出回复大唐李氏的天下。D.狄仁杰认为太子还宫要按礼仪且宣告天下,而让人们知晓而明辨是非。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虞、虢,皆小国也。虞有下阳之阻塞,虞、虢共守之,晋不能禽也。故晋献公欲伐虞、虢,荀息曰:“君胡不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彼受吾璧,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置之外府;取之中厩,置之外厩。”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受也。”荀息曰:“宫之奇知固知矣,虽然,其为人也,通心而懦,又少长于君。通心则其言之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之下也。”晋遂借道而伐虢。宫之奇谏曰:“晋之使者,其币重,其辞微,必不便于虞。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1]。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2]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公不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旋归四年,反取虞。荀息牵马抱璧而前曰:“臣之谋如何?”献公曰:“璧则犹是,而吾马之齿加长矣。”晋献公用荀息之谋而禽虞,虞不用宫之奇而亡,故荀息非霸王之佐,战国兼并之臣也。若宫之奇则可谓忠臣之谋也。 (取材于《左传》《新序》)注释:(1)翫:即“玩”,这里是轻视、玩忽的意思。(2)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桓叔是晋献公的曾祖,庄伯是晋献公的祖父。晋献公曾尽杀桓叔、庄伯的后代。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息献计,用屈地产的宝马和垂棘出产的美玉作为礼物诱惑虞君。B.晋献公和虞君都爱慕财宝,缺乏远见,但对劝谏的态度却不相同。C.文末晋献公叹息宝马的牙齿随年龄而增长,流露出对荀息的抱怨。D.选文中的成语“假途灭虢”“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皆寓意深远。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崔寔字子真,一名台,字符始。少沉静,好典籍。父卒,隐居墓侧。服竟,三公并辟,皆不就。桓帝初,诏公卿郡国举至孝独行之士。寔以郡举,征诣公车,病不对策,遂除为郎。明于政体,吏才有余,论当世便事数十条,名曰《政论》。指切时要,言辨而确,当世称之。仲长统曰:“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其后辟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府,并不应。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荐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召拜议郎,迁大将军冀司马,与边韶、延笃等著作东观①。出为五原太守。五原土宜麻枲,而俗不知织绩,民冬月无衣,积细草而卧其中,见吏则衣草而出。寔至官,斥卖储峙②,为作纺绩、织纴、缣媪之具以教之,民得以免寒苦。是时胡虏连入云中、朔方,杀略吏民,一岁至九奔命。寔整厉士马,严烽候③,虏不敢犯,常为边最。以病征,拜议郎,复与诸儒博士共杂定五经。会梁冀诛,寔以故吏免官,禁锢数年。时,鲜卑数犯边,诏三公举威武谋略之士,司空黄琼荐寔,拜辽东太守。行道,母刘氏病卒,上疏求归葬行丧。母有母仪淑德,博览书传。初,寔在五原,常训以临民之政,寔之善绩,母有其助焉。服竟,召拜尚书。寔以世方阻乱,称疾不视事,数月免归。初,寔父卒,剽卖田宅,起頉茔,立碑颂。葬讫,资产竭尽,因穷困,以酤酿④贩鬻⑤为业。时人多以此讥之,寔终不改。亦取足而已,不致盈余。及仕官,历位边郡,而愈贫薄。建宁中病卒。家徒四壁立,无以殡敛,光禄勋杨赐、太仆袁逢、少府段颎为备棺椁葬具,大鸿胪袁隗树碑颂德。所著碑、论、箴、铭、荅、七言、祠、文、表、记、书凡十五篇。(取材于范晔《后汉书卷五十二·崔骃列传》)注:①东观:东汉时期宫廷中贮藏档案、典籍和从事校书、著述的处所。②储峙zhì:储备,指存储的物资。③烽候:烽火台;也指战火。④酤gū酿:酿酒。⑤鬻yù:卖。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崔寔恪守孝道,他的母亲、父亲先后去世,他都坚持去官服丧。B.崔寔对政事颇有见地,曾应征作大将军梁冀府中司马这一官职。C.朝廷因司空黄琼推荐,授崔寔辽东太守,他因母丧而请求归葬。D.大鸿胪袁隗在崔寔死后,为他树碑立传,接连写了十几篇文字。五、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选自《孟子·公孙丑上》)(2)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文段(1)中孟子高度重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种心。B.文段(2)中孟子亲眼看到梁惠王可怜牛,判断他可以实行王道。C.两个文段中均采用的排比手法,凸显了孟子的雄辩语言艺术智慧。D.两个文段中孟子都运用了喻证法阐述自身观点,让他人容易理解。【模拟提升】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材料一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材料二先妻魏氏,光禄寺典簿庠之女,太常卿谥恭简公校之从女也。恭简公为当世名儒,学者称为庄渠先生云。先妻少长富贵家,及来归,甘淡泊,亲自操作。时节归宁外家,以有光门第之旧,而先妻未尝自言,以为能可以自给。及病,妻母遣人日来省视,始叹息,以为姐何素不自言,不知其贫之如此也。尝谓有光曰:“吾日观君,殆 非今世人。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事舅及继姑孝敬,闺门内外大小之人,无不得其欢,人以为有德如此,不宜夭殁。而生一子,甚俊慧,又夭。仅存一女。天道竟不可知矣!(节选自归有光《请敕命事略》)材料三婢,魏孺人①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②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节选自归有光《寒花③葬志》)注释:①魏孺人:作者妻魏氏。明代七品官的妻子封孺人。②爇(ruò):点火,点燃。③寒花:婢女的名字。1.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常卿谥恭简公校之从女也从女:兄弟的女儿B.吾日观君,殆非今世人殆:大概C.人以为有德如此,不宜夭殁宜:应该D.婢初媵时,年十岁媵:陪嫁侍女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家有老妪,尝居于此某所,而母立于兹B.呱呱而泣而先妻未尝自言C.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D.以为能可以自给孺人又指予以为笑3.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竟然每天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B.先妻少长富贵家,及来归,甘淡泊,亲自操作。亡妻年少时生长在富贵之家,等到她嫁到我家来,甘于淡泊,事事亲自劳作。C.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有一天,天气很冷,点燃火煮熟了荸荠,寒花(用刀)削了满满一盆。D.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回想这时(情景),一晃就已经十年了。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祖母的言语中透露出祖母对孙儿既有心疼,又有欣慰;既有担忧,又有喜悦的复杂心情,体现了祖母的关心及对孙子的厚望。B.妻子去世,此时的他心灰意冷、黯然神伤,无心顾及其他,“室坏不修”没有说悲,而悲得沉重;没有言情,却情深无限。C.“亭亭如盖”四字前加上“今已”,表明时光推移。作者将缅怀之情寄寓其中,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流转,情意难忘。D.作者记叙了寒花初来时的打扮、拿走荸荠时生气的表情、吃饭时的神态,自然平实,不加雕饰,突显了寒花稚气未脱的形象。5.学者黄宗羲云:“予读震川之为女妇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结合三则材料,用四字短语概括归有光作品中的妻子形象。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韩文公荐士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1),仍不糊名(2)。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讥议,多公而审。亦有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若贤者临之则不然,未引试之前,其去取高下,固已定于胸中矣。韩文公《与祠部陆员外(3)书》云:“执事与司贡士者相知识,彼之所望于执事者,至而无间,彼之职在乎得人,执事之职在乎进贤,如得其人而授之,所谓两得矣。愈之知者,有侯喜、侯云长、刘述古、韦群玉,此四子者,可以当首荐而极论,期于成而后止可也。沈杞、张苰、尉迟汾、李绅、张后余、李翊,皆出群之才,与之足以收人望,而得才实,主司广求焉,则以告之可也。”《摭言》云:“贞元十八年,权德舆(4)主文,陆傪员外通榜,韩文公荐十人于傪,权公凡三榜,共放六人,余不出五年内皆捷。”陆傪在贞元间,时名最著,韩公敬重之。其《行难》一篇为傪作也,曰:“陆先生之贤闻于天下,是是而非非。自越州召拜祠部,京师之人日造焉。先生曰:‘今之用人也不详,位于朝者,吾取某与某而已,在下者多于朝,凡吾与者若干人。’”傪不负公议而采人望,盖与陆宣公同。韩公与傪书时,方为四门博士,居百僚底,殊不以其荐为犯分。故其作《权公碑》云:“司贡士,荐士于公者,其言可信,不以其人布衣不用;即不可信,虽大官势人交言,一不以缀意。”韩公又云:“举进士者,于先进之门,何所不往?先进之于后辈,苟见其至,宁可以不答其意邪?来者则接之,举城士大夫,莫不皆然,而愈不幸独有接后进名。”以是观之,韩之留意人士可见矣。(取材于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1)主司:科举的主试官。(2)糊名:将试卷上考生姓名密封起来。(3)陆员外:指唐代官员陆傪,曾任祠部员外郎。(4)权德舆:曾任唐代宰相。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贤者临之则不然临:面对B.执事与司贡士者相知识司:主管C.京师之人日造焉造:拜访D.凡吾与者若干人与:参与7.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亦有胁于权势夫子固拙于用大矣B.如得其人而授之人而不仁,如礼何C.不以其人布衣不用有之以为利D.韩之留意人士可见矣人之有是四端也8.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可以当首荐而极论(他们)应当首先被推荐,并被高度评价B.则以告之可也那么(我)就告发他们,也是可以的C.傪不负公议而采人望陆傪不违背众人的评价,选取有声望的人才D.虽大官势人交言,一不以缀意即使是达官贵人来说情,也不改变心意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科举取士因制度原因难免会受到人情世故的影响。B.《摭言》记载韩愈推荐十人参加科举考试,先后都被录取。C.陆傪为韩愈写了《行难》,赞叹其善于发现和录用人才。D.韩愈认为先考取进士的人,应该对求教的后辈表达关心10.韩愈认为应该怎样选拔人才?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题。风俗之变,圣人为之也。圣人因风俗之变而用其权。圣人之权用于当世,而风俗之变益甚,以至于不可复反。幸而又有圣人焉,承其后而维之,则天下可以复治;不幸其后无圣人,其变穷而无所复入,则已矣。昔者,吾尝欲观古之变而不可得也,于《诗》见商与 周焉而不详。及观《书》(1),然后见尧舜之时与三代之相变,如此之亟也。自尧而至于商,其变也皆得圣人而承之,故无忧。至于周,而天下之变穷矣。忠之变而入于质,质之变而入于文,其势便也。及夫文之变而又欲反之于忠也,是犹欲移江河而行之山也。人之喜文而恶质与忠也,犹水之不肯避下而就高也。彼其始未尝文焉,故忠质而不辞。今吾日食之以太牢,而欲使之复茹其菽哉?呜呼!其后无圣人,其变穷而无所复入,则已矣。周之后而无王焉,固也。其始之制其风俗也,固不容为其后者计也,而又适不值乎圣人,固也,后之无王者也。当尧之时,举天下而授之舜,舜得尧之天下,而又授之禹。方尧之未授天下于舜也,天下未尝闻有如此之事也。度其当时之民,莫不以为大怪也。然而舜与禹也,受而居之,安然若天下固其所有,而其祖宗既已为之累数十世者,未尝与其民道其所以当得天下之故也,又未尝悦之以利,而开之以丹朱、商均(2)之不肖也。其意以为天下之民以我为当在此位也,则亦不俟乎援天以神之,誉已以固之也。汤之伐桀也,嚣嚣然数其罪而以告人,如曰:彼有罪,我伐之宜也。既又惧天下之民不已悦也,则又嚣嚣然以言柔之,曰: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如曰:我如是而为尔之君,尔可以许我焉耳。吁!亦既薄矣。至于武王,而又自言其先祖父偕有显功,既已受命而死,其大业不克终。今我奉承其志,举兵而东伐。而东国之士女,束帛以迎我。纣之兵,倒戈以纳我。吁!又甚矣。如曰:吾家之当为天子久矣,如此乎民之欲我速入商也。伊尹之在商也,如周公之在周也。伊尹摄位三年,而无一言以自解。周公为之,纷纷乎急于自疏其非篡也。夫固由风俗之变,而后用其权,权用而风俗成,吾安坐而镇之,夫孰知夫风俗之变而不复反也?(取材于苏洵《嘉祐集·书论》)注释:(1)《书》。指《尚书》。本文专论《尚书》。(2)丹朱,相传为尧之子,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丹朱;商均,相传为舜之子,禹封之于商,故号商均。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欲使之复茹其菽哉茹:食用B.而又适不值乎圣人值:遇到C.度其当时之民度:衡量D.我伐之宜也宜:应该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幸而又有圣人焉周之后而无王焉B.昔者,吾尝欲观古之变而不可得也后之无王者也C.于《诗》见商与周焉而不详未尝与其民道其所以当得天下之故也D.则亦不俟乎援天以神之纷纷乎急于自疏其非篡也1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变穷而无所复入:风俗改变到了尽头就再也无法返回了B.人之喜文而恶质与忠也:喜欢文华的人就像厌恶质朴忠诚一样C.而其祖宗既已为之累数十世者:那些人的祖宗已为他们积累几十代了D.既又惧天下之民不己悦也:接着又害怕天下的百姓不喜欢自己1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洵认为《尚书》详尽地呈现了夏、商、周的更迭,这对研究风俗与圣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B.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禹,这种举天下而授之的方式,在最初的时候被人们看成一件怪事。C.苏洵列举尧、舜、禹和汤、武王的事例,说明风俗的改变是由圣人实现的,也与权力密不可分。D.此文表达苏洵阅读《尚书》的思考和感悟,体现了苏洵崇尚圣人、顺应民意、反对天命的思想。15.明代学者茅坤评本文时说:“此篇识见好,而行文法度亦胜。”(1)“识见”意即见解。找出最能表现作者“识见”的语句。(2)“行文法度”意即章法。请你从文章结构角度谈谈本文的章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