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医科大学】优质课《医学微生物学》 第32章-逆转录病毒的介绍

【同济医科大学】优质课《医学微生物学》 第32章-逆转录病毒的介绍

ID:81990327

大小:1.23 MB

页数:40页

时间:2022-07-26

上传者:读书郎
【同济医科大学】优质课《医学微生物学》 第32章-逆转录病毒的介绍_第1页
【同济医科大学】优质课《医学微生物学》 第32章-逆转录病毒的介绍_第2页
【同济医科大学】优质课《医学微生物学》 第32章-逆转录病毒的介绍_第3页
【同济医科大学】优质课《医学微生物学》 第32章-逆转录病毒的介绍_第4页
【同济医科大学】优质课《医学微生物学》 第32章-逆转录病毒的介绍_第5页
【同济医科大学】优质课《医学微生物学》 第32章-逆转录病毒的介绍_第6页
【同济医科大学】优质课《医学微生物学》 第32章-逆转录病毒的介绍_第7页
【同济医科大学】优质课《医学微生物学》 第32章-逆转录病毒的介绍_第8页
【同济医科大学】优质课《医学微生物学》 第32章-逆转录病毒的介绍_第9页
【同济医科大学】优质课《医学微生物学》 第32章-逆转录病毒的介绍_第10页
资源描述:

《【同济医科大学】优质课《医学微生物学》 第32章-逆转录病毒的介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同济医科大学】优质课全国特级教师江新欢博士教授《医学微生物学》第32章逆转录病毒

1本章重点与难点逆转录病毒的种类及主要特性HIV的形态结构特点及抗原变异HIV的细胞受体及复制过程HIV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致病机制HIV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HIV感染的药物治疗原则

2一组含有逆转录酶(reversetranscriptase)的RNA病毒。逆转录病毒对人类致病的逆转录病毒主要有: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人类艾滋病的病原体。2.人类嗜T细胞病毒(HTLV):HTLV-1型引起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HTLV-2型引起人类毛细胞白血病。

3共同特性球形,直径为80~120nm,包膜表面有刺突。基因组为两条相同的+ssRNA,病毒体含逆转录酶和整合酶。复制有独特的逆转录过程,病毒RNA先逆转录为双链DNA,然后整合到细胞DNA中,构成前病毒。具有gag、pol和env3个结构基因和多个调节基因。宿主细胞受体决定病毒的组织嗜性,成熟病毒以芽生方式释放。

4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第一节

5HIV-1于1983年从一例淋巴腺综合症患者的淋巴结中分离出。*分类:逆转录病毒科(Retraviridae)慢病毒属(Lentivirus)*型别:有两型HIV-1:在全球流行,大多数AIDS由HIV-1引起。HIV-2:主要在西非和西欧局部流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6AIDS——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自美国1981年诊断出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HIV在全球的传播速度惊人。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的《2011年世界艾滋病日报告》,截止2010年年底全球艾滋病感染者达到3400万人。我国处于艾滋病快速增长期,艾滋病群体已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

72012年12月1日,是第25个“世界艾滋病日”主题是: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全民参与,全力投入,全面预防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

8我国HIV/AIDS感染特点*疫情依然呈上升趋势,但增速减缓;*注射毒品传播和血液传播的比例逐年下降,性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自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地域分布差异大,局部地区疫情严重。

9一、生物学性状

10HIV的形态学特征球形、直径100~120nm;有包膜,刺突含两种糖蛋白gp120和gp41;包膜的内侧衬有内膜蛋白(p17);核心含两条相同的+ssRNA、核衣壳蛋白(p7)、衣壳蛋白(p24),并携带逆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和RNA酶H。

11

12*gp120为包膜表面糖蛋白,与病毒的吸附有关(与靶细胞表面CD4分子结合);有中和抗原表位,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易发生变异,有利于病毒逃避免疫清除。*gp41为跨膜糖蛋白,介导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

13基因组:+ssRNA(二聚体),有3个结构基因以及6个调节基因;两端有LTR。

14HIV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基因编码蛋白蛋白质的功能结构基因gagp24和p7p17衣壳蛋白和核衣壳蛋白内膜蛋白pol逆转录酶RNA酶H蛋白酶整合酶逆转录酶活性和DNA聚合酶活性水解RNA:DNA中间体中的RNA链切割前体蛋白使病毒DNA与细胞DNA整合envgp120gp41使病毒吸附于靶细胞表面CD4分子介导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调节基因tatTat反式激活蛋白,激活HIV基因的转录revRev促进病毒mRNA转运至细胞质NefNef提高HIV的复制能力和感染性

15病毒的复制细胞受体:主要受体:CD4分子(主要表达于CD4+T淋巴细胞,在单核-巨噬细胞等也有表达)。辅助受体:CXCR4、CCR5.HIV借助于gp120与靶细胞表面的CD4分子结合,然后再与辅助受体结合,gp41融合肽暴露,介导膜融合,使病毒侵入细胞。

16病毒的复制

17分型*HIV-1:分M组(A~K11个亚型)、O组、(O亚型)、N组(N亚型)*HIV-2:分7个亚型(A~G)HIV-1M组在全球流行,不同地区流行的亚型不同。HIV-2和HIV-1的O组/N组主要局限于西非等地流行。

18变异性*HIV具有高度变异性(显著特点之一)主要原因:逆转录酶无校正功能env基因(编码gp120)变异率最高

19抵抗力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常用化学消毒剂处理10~30min,可灭活HIV。*高压蒸汽灭菌,或煮沸100℃20min均可灭活HIV。*HIV在20~22℃液体中可存活15天;在冷冻血制品中须68℃72h才能保证灭活HIV。*HIV对紫外线不敏感。

20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1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传染源: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病毒主要存在于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主要传播途径:性传播HIV的主要传播方式。血液传播通过输血、血制品、器官移植、注射等方式传播。母婴传播通过胎盘、产道或哺乳等方式传播。

22致病机制感染细胞:CD4+T淋巴细胞(表达大量CD4分子和CXCR4)——主要靶细胞受感染的CD4+T细胞数量进行性减少和功能丧失,继发免疫缺陷综合征。

23HIV损伤CD4+T细胞的机制:*CD4+T细胞破坏增加:诱导细胞融合、抑制细胞生物合成,导致细胞死亡;促进细胞凋亡;CTL、抗体介导的ADCC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等。*CD4+T细胞产生减少:HIV侵犯胸腺细胞、骨髓造血干细胞,使CD4+T细胞产生减少。*CD4+T细胞功能受损:Th1/Th2失衡,Th2呈极化优势,造成CD4+T细胞功能障碍。

24*单核-巨噬细胞:表达少量CD4分子,其辅助受体为CCR5单核-巨噬细胞感染后不被溶解,长期携带HIV,使病毒向其他组织播散。HIV潜伏的重要场所:CD4+记忆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25临床特点*潜伏期长,大约10年左右。*临床感染过程分为4个时期:急性感染期约2~3周,非特异症状无症状潜伏期10年左右,HIV抗体阳性AIDS相关综合征开始出现症状免疫缺陷期典型AIDS期,合并机会性感染和AIDS相关恶性肿瘤。

26CTL、中和抗体,以及NK细胞的ADCC效应均在抗HIV感染中发挥作用。*细胞内HIV的清除主要依靠细胞免疫反应。*细胞免疫可限制病毒感染,但不能完全清除病毒,并随疾病进展而下降。*HIV抗原频繁变异逃避了免疫清除作用。免疫性

27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28检测目的AIDS的诊断;指导抗病毒药物治疗;筛查和确认HIV感染者,以阻断HIV的传播途径。

29*检测病毒抗体:ELISA筛查Westernblot确认*检测病毒抗原:检测HIVp24抗原,早期辅助诊断*检测病毒核酸:定量RT-PCR*病毒分离:特征性细胞病变为融合细胞,一般不用于临床常规诊断

30四、防治原则

31治疗HIV感染的药物逆转录酶抑制剂:包括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蛋白酶抑制剂(PI);病毒入胞抑制剂:包括融合抑制剂(FI)和CCR5拮抗剂;整合酶抑制剂(INSTI)

32治疗原则:联合用药(“鸡尾酒”疗法)*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activeanti-retrovialtherapy,HAART)联合应用2种核苷类药+1种非核苷类药或蛋白酶抑制剂

33预防目前尚无临床有效的HIV疫苗。一般预防措施:普遍开展预防AIDS的宣传教育;建立全球和地区性HIV感染的监测网,及时掌握疫情;

34对献血、献器官、献精液者必须做HIV抗体检测,并辅助核酸或抗原检测;提倡安全性生活;禁止共用注射器、注射针、牙刷和剃须刀等;HIV抗体阳性妇女,应避免怀孕或避免用母乳喂养婴儿等。

35人类嗜T细胞病毒(humanTlymphotropicviruses,HTLV)第二节

36人类嗜T细胞病毒(HTLV)为RNA肿瘤病毒具有典型逆转录病毒的形态与结构。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致病:HTLV-1:引起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adultTcellleukemia,ATL)HTLV-2:引起毛细胞白血病

37思考题逆转录病毒的主要特性。HIV的主要生物学特性。HIV的复制周期有哪些特点?HIV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致病机制。如何初筛和确认HIV感染者?目前治疗HIV感染的药物主要有几类?AIDS的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HTLV的传播途径及所致疾病。

38中英文关键词逆转录酶reversetranscriptase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人类嗜T细胞病毒humanTlymphotropicviruses,HTLV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adultTcellleukemia,ATL前病毒provirus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activeantiretrovialtherapy,HAART

39课外阅读资料目录[1]BrooksGF,Jawetz,Melnick&Adelberg’sMEDICALMICROBIOLOGY25thEdition[2]黄文林主编,分子病毒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2[3]金奇主编,医学分子病毒学,科学出版社,2001-02[4]郭礼和 朱丽华,美国《Science》杂志评出2011年十大科学突破—介绍阻断艾滋病传播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2,34(2):195–196[5]张福杰等,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2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